03

考古邾国故城:惊现邹鲁之地千年风貌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3年10月28日

“天下第一奇山”峄山的南部,有一片圣地,附近的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便是邾国故城遗址。但是要问邾国故城有多大?没几个人能回答。

有位朱姓的老者说,现在姓朱的人,大多是邾国的后裔。《文化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朱熹等历史名人,都是有史料可以考证的邾国后人,而邾国的先人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陆终氏。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到今山东济宁邹城,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世本》记载:“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

楚灭邾后,强迫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迁离邾国,至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

邾亡后,一部分邾国后裔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

峄山附近村民都知道“皇台子”,这是峄山附近的知名地标。正是在“皇台子”周边,近期有了重大发现,比如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文化周末》记者导航至“邾国故城”附近,一路询问村民“皇台子”在哪,在田地里左拐右转,到了一个“生产队红旗”下。不远处,推着电动车,晒得黢黑、戴着草帽的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李东辉正朝记者招手。

吸引记者前来的,正是邾国故城遗址近期的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吉林和龙大洞遗址、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北京金中都遗址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这次发布会聚焦旧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通报的4项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邾国故城遗址,像一颗闪耀的明珠,呈现在世人面前。

邾国故城遗址,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邑和秦汉时期邹县县治遗址。“十三五”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山东大学、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对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取得重要发现。

邾国故城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平面近长方形。东周时期邾国宫殿区、贵族墓葬区、青铜器作坊区,分别位于城内中部偏北,以及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内南部和城外西部,还发现这一时期的居民区与墓地。秦汉至魏晋,城内中部偏北是秦汉时期邹县官署区,城内南部、西南部均成为居民区,城外西部仍为居民区和墓地。

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主任路国权介绍,2015年以来,山大考古团队先后对仓储区、城墙、贵族墓地、冶铸区进行了发掘。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在“皇台”东北部揭露出一处始建于战国中晚期,沿用到秦、汉、新莽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建筑废弃堆积中,出土800余枚以“驺丞之印”“驺亭间田宰”为主,包括驺县下属多个乡印、库印,以及周邻10余个县丞之印在内的秦、西汉、新莽封泥;表明该组建筑基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秦、西汉、新莽时期的县衙,为研究秦汉新莽县衙规制提供了唯一实例;为研究秦汉新莽地方基层治理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提供了丰富史料;共存出土的大量建筑和日用陶器,为细化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尤其是山东秦代和新莽遗物断代提供了标尺。尤为难得的是,在庭院地面以下,揭露出一套保存较好的战国中期青铜冶铸遗存,包括熔炉、烘范坑、浇铸坑、沙料存储坑、铸后修整活动面、废弃物堆积场等,为研究邾国冶铸技术、工官制度、组织管理方式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邾国故城考古新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

邾国故城考古勘探现场,四周用围栏围住,旁边就是村民的庄稼地,羊在惬意地吃草,被太阳照得金光灿灿的橘猫,在阳光下伸着懒腰。远处的峄山,巍峨壮观。进入现场,工作人员正挥舞着锄头、铁铲进行挖掘。考古的过程极其枯燥,其中的乐趣,或许只有考古人能说得明白。

挖掘出的成堆的土装入小推车,推至一处冲洗,去土后的陶片、封泥等遗物逐渐现出原貌。考古队员向记者介绍说,这个步骤叫“洗筛土”,在考古学中十分常见,也非常重要。经过洗筛后发现的遗物,工作人员会拍照记录后统一管理。

“这是以前进行青铜冶铸的地方。”在一处窑炉前,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套系统,最多可有4个窑炉同时工作。为了防止“跑烟”,古人还拿瓦片对烟道进行了遮盖。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掌握青铜冶铸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

这处遗迹,对于研究战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测算,这处遗址的年代,处于公元前600年前后,与邾文公公元前614年卜迁于绎的年代十分接近。

邾文公迁都,至今为人传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决定迁都于绎,即今天的峄山之阳。《左传》记载,邾文公为迁都之事问卜于史官,史官占卜后答:“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说:“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意思是,君主的使命就是让民幸福,至于个人生命的长短,都是上天给的时运,就听天由命吧。如果民得到了好处,迁都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于是,迁都至绎就这样决定了。过了不久,邾文公病死了。但邾文公的爱民情怀,至今让人为之动容。

济宁市儒学与始祖文化研发指导中心理事长任兆海向记者谈到,“邾”是邾国先民以蜘蛛为图腾,继而以此命国,后逐渐演变为“邾”。先民可能由蛛网得到启示,进而学会了织网捕鱼,且古代济宁地区气候湿润,水网发达,渔网的使用可空前提高捕捉效率,邾人因此获得了更多生活资料。

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后裔陆终娶了于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6子,第5子名叫曹安,是曹姓的先祖。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人挟于邾,史称“邾挟(朱挟)”或“曹挟”,是邾国开国君主。

虽然自周初立国,到春秋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未受到周天子册封,国君称“邾君”,而在齐桓公推行霸业时,邾君克鼎力相助,奔走联络各国,曾夜宿滕国和薛国。周僖王二年(前680年)鄄地会盟后,齐桓公建成霸业,为报答邾国,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始得位列诸侯。

春秋后期,邾国政治日趋败坏。邾庄公死时,用了5个人殉葬。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君臣矛盾激化,邾国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公元前488年,鲁国伐邾。鲁军已攻至郭门,邾隐公仍在享用乐舞,结果被俘虏。后邾隐公被放回,但仍不思悔改,又被吴王拘禁。邾隐公后在鲁、齐、越国之间流亡,最后在越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因其无道,又被越国拘禁,死在国外。他的儿子公子何即位,也是一名昏君,邾国从此国势日衰,江河日下。

到了战国时期,在鲁国的蚕食鲸吞之下,邾国已成为奄奄一息、偏居一隅的小国,但统治者依然腐败如常。据《孟子·梁惠王》篇,邾穆公时期,每逢灾荒之年,邾国年轻力壮者四处流散,年老体弱者抛尸于荒野,而国家仓库中却装满了粮食财宝。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其君被迁往南方,其故地称邾城。

尽管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但两国地缘接近,文化彼此影响,尤其在道德文化方面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由于价值观的共同性,后人以“邹鲁”称之。邹与鲁立国之地的原居民为东夷族,文化传统是邾(邹)和鲁文化共同的源头。

东夷人以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而著称。《说文》有“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的说法。所以,“邹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崇尚仁德。此外,鲁文化作为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重民”思想尤具特色。

鲁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邾国与鲁国毗邻而居,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邹鲁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如邾文公卜迁一事,可以清楚地看到邹鲁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邹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邾国,《公羊传》称之为邾娄,《左传》称之为邾,《孟子》称之为陬,是今山东境内春秋时期著名诸侯国之一,西周始封。”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郑建芳,向《文化周末》记者详细介绍了邾国的历史。

《左传·文公十三年》载:“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即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在峄山之阳建立了邾国国都,在此修明内政,发展势力,使邾国逐渐强盛起来。

这一时期,邾国疆域北括邹邑,南包今滕州,东至今费县,西有今任城和鱼台东部,仅次于鲁国,在东周列国中居强盛地位。战国时,邾国无力与七雄抗衡,最终被楚所灭。

《汉书·地理志》注:“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绎山在北。”《史记·楚世家》所记灭亡的年代,是在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邾国共传29世,在此建都长达330多年。邾国虽然消亡,但故城作为治所,仍是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置驺县,西汉、魏晋时一直是驺县的治所,南北朝时曾作为鲁郡治所延续300余年,一直到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治所由此迁到铁山之阳后,故城才逐渐荒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邾国,春秋时为子爵国,所以也称邾子国。邾国的先祖安,相传为颛顼玄孙陆终第5子。周初分封诸侯,武王封安的五世孙侠于邾,为鲁国附庸,无爵位。到第10世邾君克(史称仪父),已是春秋时期,经齐桓公奏请,周王册封邾君克为子爵,称邾子克,始列于诸侯。

第7世邾君夷父颜,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封其庶子友来,在殷人子姓方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倪。公元前653年,倪的第4代国君犁来,受周天子册封为子爵,与邾子同爵。犁来念同宗之情,为表自己是由邾国分立而建,因此改国号为小邾。小邾国共传14代,公元前325年前后被楚国所灭。之后,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即被鲁国所灭。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诛杀夷父颜,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夷父颜被诛后,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叔术代位15年,到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崩,即让位于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出居于滥(今山东滕州境内)。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史称“邾分三国”。

《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这一年是周僖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78年。邾子克谥“邾安公”,安公之后是其子宪公邾子琐,宪公之后是其子文公邾子籧篨。邾文公在位51年,是邾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峄山之南(今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同年邾文公卒。

“穆公问政”是邾国历史上的知名典故。

邾穆公即位之初,正值邾国与北邻的鲁国发生战争,邾国付出沉重代价,大小官吏被鲁国杀死30多人,而邾国百姓却熟视无睹,没有一个去为他们的长官效命。穆公也目睹了眼前的一切,他十分恼火,要杀他们吧,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可恨,怎么才好呢?

穆公一时犹豫不决,最后他想到了向孟子求教,孟子却对他说道:“在灾荒饥饿的年代,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抛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疲于奔命,四处逃荒,而您的谷仓里却装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这种情形,您的官吏谁也不来报告。这就是说,在您的国度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不仅不为百姓着想,还残害他们。官吏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将怎样回报官吏。现在您用不着责怪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老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爱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效命啊!”穆公听了孟子的一席话,茅塞顿开,幡然悔悟。不久,便采纳了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经过穆公的辛勤治理,邾国国力有了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出现了“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之投心”“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的繁荣局面。邾穆公为显示其政绩,便改邾为邹,沿用至今。

“邾国故城遗址总体近似长方形,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邹城市文物局实地测量,故城遗址周长9200多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郑建芳介绍说,现残存城墙总长7200米,有土筑,有石砌,夯层坚硬,层次分明,一般高2米至3米,最高处达7米,墙基一般宽3米至4米。虽历经沧海巨变,仍巍然屹立于峄山、郭山之间的峡谷地带。

故城内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北墙以北至峄山之间的东北角地带,地形较高,土冢遍布,发现大小墓葬数十座,并在孙家堌堆等地出土大量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等随葬物品,应是当时邾国贵族墓地区;北城墙中部以南200米处,有一高亢平坦地段,当地居民称为“皇台”。近年来,陆续在此发现花纹砖、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断崖处多次暴露建筑石础、夯土层以及排水陶管等,此处应为当时宫殿区;故城西南方向今金张庄附近,地表陶片密集,多次发现陶窑、陶井和制陶工具,并出土秦诏文陶量、战国陶量及大量陶器,此处应为当时制陶手工业作坊区。

邾国故城内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城内窑址、房基、土冢随处可见,灰坑、瓦砾、陶片遍地皆是,因未进行正式发掘,地形堆积和地下文物分布情况不可详知。

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在故城内进行文物调查、考古发掘,以及当地村民进行工农生产中,陆续出土和发现了大批独具特色的文物,迄今数量已达400余件,时代从春秋至汉代,种类有铜兵器、铜礼器、陶器、铁器、印玺等。

铜礼器中有盘、鼎、豆、盆、舟、匜等,大多浑厚凝重,古拙秀丽,展示了邾国青铜礼器的风采,是研究当时礼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兵器中有箭、戈、戟、矢镞、弩机等,形式多样,且有相互改进演化序列,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是研究兵器史、战争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铁器中有锄、犁、凿、铲、锛等,品种繁多,表明了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此外,故城内出土的蚁鼻钱,是研究我国货币史和邾、楚两国关系的重要资料。出土的古代铜镜,铸造精美,青辉依然,至今光可鉴人。

优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文化传统,不仅创造了发达的青铜文化,也孕育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陶器文化。

邾国的陶器形制多样,制作精细。有春秋时期形体硕大的陶瓮,有可运于掌上的制陶工具,是古代先民制作陶器高超技艺的见证。由陶鬲、陶罐、陶豆、陶盆、陶瓮组成的典型器物群,玲珑精美,在红、褐、灰等多种颜色的衬托下,更显风采独具。

秦诏文陶量和战国陶量的出土,是先秦考古发掘中出土较少的有关实物。各种图案瓦当神形兼备,风格雄健;文字瓦当,字体多样,章法茂美。

尤其重要的是,故城内出土了上起东周、下迄秦汉时期的各类陶文3000多件,它们有的刻于盆、罐口沿和肩外侧,有的刻于豆柄中部和器座上。陶文作者多为民间工匠,字体多为民间俗体字和记事符号。

尽管这批古文化瑰宝至今未被公开发表,但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考古和古文字学界专家一致公认,它们在古文字发展演变史和邾国发展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邾国故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出土文物丰富,在山东境内古国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5月,邾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邾国故城考古现场,每一寸土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工作人员指着一道沟壑说,这是上千年前马车经过留下的印记。记者的脑海中霎时浮现出千年前邹鲁大地的风景画卷,马蹄声、车轮声、吆喝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