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济宁日报·东方圣城网 2023年03月23日

■梁山县韩垓镇高店小学 郝海燕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不断融合,进城务工人员异军突起,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如果他们没有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就极易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及个性、心理发育的异常。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来看,全校80个学生,留守儿童 52 人,占到学生总数的 60%以上,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甚至有些几年见一次面。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分离会导致父母和子女关系生疏冷淡,不利于交流沟通,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部分留守儿童就会偏离正轨,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多数农村学校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留守儿童中有许多是“问题学生”,教师单纯采取批评手段不会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农村留守儿童多以隔代抚养为主,老人对孩子不是放任自流就是过分溺爱,不懂得沟通的技巧,长期如此孩子便形成了孤僻 、暴躁的性格,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叛逆而又情绪不稳定。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针对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简要谈一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几点建议: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位,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的“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范畴。全面摸底排查,对全校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如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监护人情况等,还要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并建立学校、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有问题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防微杜渐。只有学校重视了,管理精细化了,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链接亲情,开设好心理健康课。首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固定在心理健康课上,而是要倡导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上课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要耐心细致,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感到家人般的温暖。

其次,学校应积极争取资金,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并给予考证教师一定的经济补贴,为全校老师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学校还要利用网络给孩子和家长打造一个视频沟通的平台,利用活动时间让孩子和家长交流、沟通,弥补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缺失。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集体活动,例如在母亲节、“六一”儿童节、元旦等开展绘画比赛、书法比赛等充实孩子的生活。再如在班队活动上,开展“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爸妈妈辛苦了”等主题班队会,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辛苦,并在集体活动中塑造留守儿童性格,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总之,农村学校要行之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要求资金的帮扶、社会的帮扶,还要求学校打造一批经过系统培训、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彻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