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央媒看济宁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圣地摄影
  • 文化周末
  • 新视野
  • 产业经济
  • 民生新闻
  • 镇街新闻
  • 金融界
  • 社会与法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人事人才
  • 教科文
  • 本网出品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头条 >
第一观察丨总书记寄语航天事业的三层深意
2021-02-23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编辑:张霄婷
  • 2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这样一幕情景温暖人心——

    在与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就座的,是两位特殊的“90后”和“80后”:已经90多岁高龄的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和年逾八旬的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合影前后,总书记同他们亲切交流。

    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总书记对航天事业的重视和关心。

    早在去年12月17日凌晨,当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总书记就第一时间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此次,总书记又在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后,寄语航天事业。面对浩瀚苍穹,总书记关心的是什么?寄语的背后又有哪些深意?

    勇攀科技高峰

    ——探月精神是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年12月17日的贺电中,总书记集中概括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十六字探月精神。

    此次会见,总书记又再次强调:“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贺、令人欣慰。”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十余年来,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多少艰辛,多少奇迹!孙家栋、栾恩杰、叶培建等科学家老骥伏枥、心系苍穹,吴伟仁、杨孟飞等一批航天骨干专家逐梦奋斗、接续向前,张熇、张玉花等一批航天女科学家巾帼不让须眉、顶起“嫦娥”研制半边天……一代代航天人用行动标注了继“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之后又一重要航天精神新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探月精神”既是对探月工程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航天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它的内涵并不限于航天,亦对中国科技界当下面对的复杂外部环境和打压赶超威胁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要制度优势,是我们攻坚克难路上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制胜法宝。

    去年12月17日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此番在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再次强调:“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

    2月22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揽月”,面对重大挑战和国家任务,就是要靠举国体制。

    而在新时代,尤其当我们处于将强未强的时候,受到有的国家并非合作而是打压遏制的情况下,就更要发挥自己的联合优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尤其像航天这样非常尖端的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迸发出的不仅是“1+1”的合力,更是乘数的、几何倍数的效果和速率。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未知世界探索始终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要素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尤其是随之发展的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不仅对航天事业十分关键,对于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面对月球样品和一件件珍贵的展品,总书记不仅对科学和应用问题十分关心,更在不断思索人类的长远发展和前途命运。因此,我们在发展航天事业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更要着眼于长远。

    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首次公开亮相。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此次,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推动实施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更强调:“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字一句,始终关切着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

    十多年前,当中国提出自己的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规划时,世界上主要航天国家也纷纷“摩拳擦掌”,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规划和目标。当时中国计划用十多年时间、分三步走探测月球,在一众“探月雄心”之中,显得并不那么耀眼。

    十多年过去,当世界各国回过头看,兑现了当年探月承诺的国家寥寥无几,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不降指标、不超预算、不拖时间,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国家。

    大国然诺——这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也是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实力体现。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