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化育人的特点,发挥好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遵循如下五个原则:
一是要注重思想性。做好“以文化人”,首先要注重思想性。就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体现时代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在当下的反映,其培育和践行必然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性。也就是要善于运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形式,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鲜活的事例说服人、打动人。尤其要特别重视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做到“人在哪里,以文化人的阵地就要到哪里”。
三是要遵循规律性。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变化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还要遵循信息传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中国梦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心灵的指南和情感的依靠。
四是要务求实效性。要更加注重贴近实际,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谋求突破。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上下工夫,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以文化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要发挥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是一个过程,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性作用。如果忽视了这一重要原则,就容易导致从接受宣传教育到自觉践行的“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以后一动不动”的现象。
(宋延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