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新农人”挑起“金扁担”——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扎实起步成效初显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姝 通讯员  于卿  王广鹏)人才振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济宁广袤的田野上,一场围绕“人”的转型正在悄然发生——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精准培育”激活“人才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日,在汶上县南站街道的农民田间课堂,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技教学正在火热进行。农业专家们围绕小麦锈病防治、水肥调控等关键技术,为120余名种粮大户答疑解惑。“专家手把手教,咱种地更有底气了!”一位参训农户说。依托市级优秀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汶上县整合省市专家资源,创新采用“集中授课+田间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累计推广5项新品种、新技术,发放2200份技术资料,有力推动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让农民切实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

“基层农技员是连接科技与田地的‘最后一公里’,夯实这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让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技术引擎’。”济宁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李国表示,把“土专家”“田秀才”作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力量,激励人才深度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市打破部门与县域限制,整合农、林、牧、渔及科技、教育等领域专家,实现专家资源全市共享。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场场“田间课堂”走进乡村,一次次冬春大培训贴近农时,围绕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以及设施蔬菜管理,开展针对性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充电”提升。

目前,我市优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起154人的市级农技人员师资库和162人的乡土专家师资库,遴选市级专业培训基地46个、农民田间学校57个。其中,12家新型经营主体成功入选中央农广校第二批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为培育工作提供了坚实平台。

站在田间地头手机直播卖农产品,售货时还不忘捎带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邹城“直播达人”把手机当成“新农机”,直播带货成了日常“新农活”,“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今天上午又发出42单货。俺家的农产品几乎全是靠网上卖出去的。”邹城中心店镇大元村农民李竞良介绍,他家的草莓、黄桃、蓝莓等农产品购销都靠互联网,半个月就卖出8万公斤。

“农村不缺产品,缺的是把产品、农户连接到大市场的通道。”田黄镇杨峪村返乡创业青年、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赵馥说。在乡村振兴中,赵馥带头成立山东沃犁诗生态农业公司,靠着一部手机打天下,成为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的典型。

“专家带来的技术很接地气,尤其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关键诀窍,解决了我们多年的困惑!”基层农技骨干戴双宇表示。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能力,推动农业技术深入实践,近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第四期市级培训,走进济宁惠生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惠生种苗基地,开展实地观摩与学习。

9月5日,《济宁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全年计划培育2995人,聚焦粮油生产、特色产业、数字农业、外向型经济、乡村文化等重点领域,创新推行“师傅带徒”“线上线下融合”等培育模式,增强培训吸引力与针对性,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确保“培有所用、学有所成”,为农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截至10月底,我市已举办县级粮油产能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乡村建设治理等培训班9期,培训447人。同时,面向农产品电商、乡村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新业态带头人、文明乡风建设等市级培训班4期,推动培训从“课堂”走向“田间”,从“理论”走向“实践”,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