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丨被细心呵护的日常,才是养老最好的模样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马锐青)窗外寒风渐起,室内温暖如春。在山东公用康养社区颐养中心1304房间,90岁高龄的张爷爷正在书房挥毫泼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宣纸上,映衬着刚写好的“龙寿福”三个大字。室内温度计定格在22℃,温暖舒适,恰似晚晴人生。
“来之前确实有顾虑,但住进来后,这里的环境和护理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去年7月入住的张爷爷笑呵呵地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行动自如的老人刚入住时还需要拄着拐杖,体重只有51公斤,如今不仅体重突破55公斤,连拐杖也“退休”了。
智能化设备 重塑照护深度与广度
11月10日上午10时,阳光和煦,山东公用康养社区的竹林旁,颐养中心护士长李文姝正带领几十位老人进行户外活动,护理人员则陪伴在老人身边,悉心照看。一台黑色音响播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铿锵,气氛热烈——有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随节奏拍手,有的放声跟唱,护理人员不时报以掌声,场面温馨而活跃。
“只要天气晴好,我们都会组织老人下楼活动,每天两次。”李文姝告诉记者,这类户外活动已成为社区的日常,活动内容包括手指操、八段锦、唱歌、户外健身操等,且每次都有医务人员全程陪同,确保安全。在李文姝看来,护理工作的核心目标简洁而明确:零投诉、无异味,让老人吃好、玩好、开心。为实现这一目标,社区组建了一支专业且成熟的护理团队,平均年龄33岁,多数成员具备十年以上工作经验。
“护理人员必须有爱心、有耐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李文姝说。为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团队坚持每天早上召开晨会,每周四组织全员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日常护理与特殊疾病照护,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与管理机制。拥有十七年护理经验的李文姝,在山东公用康养社区找到了关于养老的新答案。“原来养老可以这样多姿多彩!”她感慨道,“智能化的设备不仅为老人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更重塑了照护的深度与广度。”
走进护士站,智能化设备正为传统养老注入科技力量。电脑系统实时显示着各楼层老人的在床状态、入睡时间与睡眠质量——这背后,是每张床位配备的智能监测床垫在持续工作。该平台不仅能生成每日健康报告,更让护理人员能够动态掌握老人的心率与睡眠情况,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怀”的转变。
科技之外,专业的团队配置构成了照护体系的另一支柱。“每个楼层都配备护理员、护士和医生,各司其职,形成专业闭环。”李文姝说。从人性化护理到智能化监测,从日常活动到专业医疗,一套立体而细致的照护体系,正默默支撑起老人们的安心生活。
更让她赞叹的是这里对长者精神世界的关照。天气不佳时,老人们依然能在舞蹈厅、瑜伽室、书画室、电影院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现在的老人追求的不只是衣食无忧,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李文姝说,“在这里,我真正看到了什么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温暖流淌在 每个细节里
“这儿每天光早餐就有六样,中午四菜一汤、荤素搭配,到了晚上,水饺、馄饨、面条轮换着来,花样多得很。”提起社区的餐饮服务,张爷爷如数家珍,“说实话,自己在家里都吃不了这么丰盛的菜。”说起最近的心头好,老人眼里带光:“有一道‘南瓜盅’,南瓜和菜、肉一起炖,软糯入味,吃起来特别香!”于他而言,这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种被细心照顾的温暖。
除了吃得舒心,更让张爷爷安心的是社区配套的医疗服务。“颐养中心楼下就有医院,有点小问题都能及时处理,很方便。”这种“医康养结合”的模式,解决了老人和子女最挂心的健康保障问题。
生活不止于温饱。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张爷爷对社区的文化活动赞不绝口:“这里有老年大学的老师来教书法,我经常去上课。”通过丰富的兴趣课程,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社交圈也拓宽了。
“早饭后,护理员都会陪我们下楼锻炼。”张爷爷的生活十分规律,“我常打八段锦、太极二十四式,晚上还和几个楼层的‘拳友’一起练拳,一年多了,几乎没断过。”持续的锻炼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身体比刚来时硬朗多了,住得舒心,人也更有精神。”
更让张爷爷感动的是那些不经意的关怀。他分享了一件小事:“前几天,护理员来我房间,听见我说话,就提醒我:‘爷爷,您嗓子有点哑,是不是不舒服?’我自己都没察觉。”本以为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专业大夫就上门来检查,还送来了感冒药。
“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真的让人感到心里很温暖。”张爷爷感慨道。在山东公用康养社区,温暖不止于设施与服务,更流淌在每一个细节里。
依据照护需求 打造四维一体服务体系
山东公用康养社区是一座秉持“CCRC持续照料式、医康养深度融合”服务理念的全龄友好型康养社区。据山东公用康养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依据长者不同阶段的照护需求,科学划分为活力生活区、颐养照护区与医疗保障区,重点打造“活力养老、文化养老、科技养老、医康养结合”四维一体的服务体系。
在养老护理方面,社区共规划养老护理型床位710张,通过全面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护理流程的模块化、标准化运行,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着力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公用养老”护理品牌。
医疗康复板块则依托社区内设的二级康复医院。康复医院作为一家集康复诊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创新型专科医院,已纳入医保定点合作单位。医院共计10个科室,其中重点布局内科、外科、康复科三大核心科室,同步配备康复智能港、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及康复评估室等多个功能单元,全面覆盖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老年康复、重症康复等各类功能障碍的康复需求。此外,医院还配套建设了近5000平方米的健康管理中心,可为长者提供系统化、全程化的健康监测与管理服务。
在生活保障方面,社区构建了以中央厨房为核心的全链条服务体系。4000余平方米的中央厨房配备专业团队与标准化设备,从源头严控食材品质,并由营养师为不同长者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确保营养均衡与餐食适老。同时,近6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十余个功能空间与一座600余平方米的演艺大厅,全面满足长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出专属的娱乐生活场景。
记者手记
“安乐窝、快乐窝、幸福窝”
对于张爷爷来说,这里早已超越了传统养老院的定义,而是他亲口认证的“安乐窝、快乐窝、幸福窝”。“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安心工作,我也有归属感,心情特别舒畅。”张爷爷说着,眼里满是踏实和满足,“这里就跟自己家一个样,我要在这里永远住下去。”
这份“永远住下去”的承诺,不仅是一位九旬长者对当下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生命晚景最真挚的期许。它回荡在书画室的墨香里,洋溢在活动室的笑声中,也镌刻在每一位安心居住于此的长者心中。
从张爷爷挥毫泼墨的从容身影,到各类活动室里老人们的灿烂笑容;从智能监测床垫的无声护航,到专业医护团队的温暖守护——在这个酝酿着希望的冬季,山东公用康养社区里的长者们,正用他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幸福的日常图景,共同描绘出新时代养老生活的美好样本。
在这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长者生活的日常。这幅温馨画卷,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写下了最生动的样本。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