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丨寒意挡不住暖意——济宁“文化赋能”热潮遍城乡纪实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寒风掠过济宁乡村的田间地头,却吹不散基层文化活动的火热氛围。汶上县郭楼镇文化站里墨香伴着笑语;曲阜市姚村镇广场上舞步跟着节拍;嘉祥县孟姑集镇戏台前掌声裹着惊叹……近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的“文化赋能·魅力城乡”专项行动,正让优质文化资源扎根基层,为这个冬天注入浓浓暖意。
“以往送文化多是‘演完就走’,群众看得热闹却难参与。”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专项行动创新采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模式,集结市县两级文艺院团、文化场馆等单位的文艺骨干,以“文艺演出+文化辅导”双轮驱动,计划走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沉到基层、惠及百姓。
笔墨传情
名家手把手育出“草根书法家”
11月6日上午,汶上县郭楼镇综合文化站书法活动室里,20多位村民围坐桌旁,市孔孟书画院书法老师杨海阳正手把手教村民李建国写“福”字。“笔锋再收一点,竖画要直,结构才匀称。”十几分钟的点拨,让“书法迷”李建国豁然开朗。“以前写的‘福’字歪歪扭扭,现在有模有样,明年春联咱自己写!”他举着作品笑开了花。
同一时段,孔孟书画院另一小分队在兖州区颜店镇文化站开展绘画辅导。绘画老师靳贵芳挥毫泼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朵娇艳牡丹。“村民就喜欢喜庆花色,画花鸟吉祥又好看。”她边示范边拉家常,村民学得有模有样。“带孙子没时间进城学,老师上门教太贴心啦!”村民王秀兰说,要和姐妹们一起画,让文化活动室更红火。
据了解,市孔孟书画院已走进任城区南张街道、兖州区小孟镇等多地,开展多场书画辅导。群众在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创作热情被充分点燃,基层文化内生动力持续激活。
歌舞添彩
田间地头练出“专业范儿”
书画活动室的墨香尚未消散,乡村广场上的歌舞热潮已然涌起。
曲阜市姚村镇姚西村文化广场上,市文化馆舞蹈老师杨超然正带领40多位村民排练广场舞“山东秧歌”。村民抬手、转身、跳跃,动作虽显生涩,却个个神情专注。“以前跟着手机视频瞎跳,动作不标准还腰酸背痛。”村民张秀莲擦着汗说,“杨老师教得细,手腕怎么转、脚步怎么挪都讲得明明白白,现在跳得既好看又舒坦!”杨超然告诉记者,她特意选了节奏舒缓、动作简单的曲目,还依村民身体状况调整动作幅度,“看到大家越跳越有劲,我特别有成就感,希望能帮大家把广场舞跳出专业范儿。”
兖州区大安镇唐庄管区音乐教室里,市文化馆音乐老师张娇、孙春阳正指导村民合唱《走向复兴》。张娇示范发声技巧,打着节拍引导,村民们捧着歌词,跟着伴奏放声歌唱,歌声洪亮真挚。“以前就爱在家哼两句,总觉得五音不全。学了技巧后嗓子打开了,以后村里活动我也能上台!”村民刘桂英底气十足地说。
截至目前,市文化馆培训队伍已走进微山县西平镇、鱼台县滨湖街道等多地,开展书法、舞蹈、音乐及非遗培训,让更多群众触摸文化魅力,提升艺术素养。
杂技惊艳
好戏连台点燃乡村热情
11月5日上午,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文化广场上,68岁的王桂兰老人攥着孙子的手,目光紧锁舞台,不时发出惊叹。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市杂技团演员孙超正在表演经典节目“高车踢碗”,只见他踩着高跷,稳稳地将碗踢到头顶,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以前看杂技得去城里剧场,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太精彩了!”王桂兰喜笑颜开。
活动现场,“空竹”“蹬鼓”“转碟”等经典杂技轮番上演,魔术、滑稽表演让笑声不断。演员还邀请小朋友上台体验,8岁的李明轩转完盘子后兴奋地拉着妈妈说:“太好玩了,希望叔叔阿姨下次还来!”
一场杂技演出让冬日乡村热闹得堪比集市。据悉,市杂技团已深入嘉祥多个村镇及任城区、鱼台县等地,惠及群众上万人,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演出惠民
社区欢聚洋溢欢乐氛围
兖州区酒仙桥街道天仙社区广场同样热闹。济宁艺术剧院演员演唱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开口便引发全场合唱。舞台上歌舞、戏曲、小品轮番登场;舞台下居民搬着小板凳坐得满满当当,不少人举着手机拍照记录。
“反诈小品太接地气了,说的都是老百姓容易遇到的骗局,看完心里更有底了。”社区居民程建国看得认真,“冬天冷大家很少出门,这场演出把邻居们聚到一起,既热闹暖心,又学到知识。”记者了解到,济宁艺术剧院小分队还走进兖州区龙桥街道、鼓楼街道等地,用精彩演出让冬日社区充满文化暖意。
“把文化服务送下去,更要让群众从‘台下看’变‘台上演’,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受益者。”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行动将持续至11月底,后续还将推出四季“村晚”、全民才艺大比拼、艺彩济宁乐翻天等系列活动,让文化之花在济宁大地常开不败。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