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尚礼成为济宁独特的文化符号

孔子故里千所中小学行敬师礼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李姣)“敬师礼活动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触摸到《论语》中的智慧,深切感受到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这激励着我在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尊师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好少年!”济宁孔子学校一年级十六班学生孙姿妤说。

尊崇师长、重视教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文化宝库中始终闪耀的珍宝,它记录着历史的厚重,散发着智慧的光彩,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突出爱党爱国、尊师重教、勤学善思等优良传统,连日来,我市近千所中小学同步开展敬师礼活动。

9月8日上午9时,活动在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中拉开序幕,济宁孔子学校近2000名师生满怀敬意,通过正衣冠、敬师礼、拜先贤、师生赠礼、共赞颂、文脉传等环节,让千年文脉在师生互动中焕发新的教育生命力。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向传统致敬、为未来奠基的文化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现场,学生向老师敬献鲜花和贺卡,传递最真挚的敬意。老师执笔回礼,把对学生成长的深切期许融入笔端。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成为传承先贤精神的生动注脚,让先贤“仁者爱人”的胸怀,在师生的心意互动中绽放新的光彩。四年级十二班学生刘乔依告诉记者:“整个仪式隆重庄严,我好像真的走进了《论语》的世界。”

随后,老师们将刻有“笃学笃行”的毛笔赠予学生,既盼他们踏实治学、笔耕不辍,更愿他们如汉字般方方正正,传承优秀品格。“以前是我讲给他们听,现在这种双向互动太暖心了。学生卡片里亲手写的文字和绘的图画,比任何礼物都珍贵,让我更懂得肩上的责任,也看到他们学会了感恩。”济宁孔子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

此次敬师礼活动,是一场探寻文化本源的寻根之旅。顺着历史的长河回望,从子贡尊师守墓六年以表敬意,到岳飞拜师执礼甚恭砥砺品格,这些流传百世的故事,好似夜空中明亮的星斗,指引着尊师重教的前行之路。学生探寻其根源,只为在文化的根基中汲取力量,让尊重老师的传统深深印刻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懂得这不仅是一种礼仪准则,更是对知识、对智慧的由衷敬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活动最后,学生们怀着崇敬之心,用最饱满的热情齐诵《论语》,让经典的智慧在心间流淌,让文脉的传承在这一刻延续。那一次次躬身、一个个手势间,饱含着对老师的感激与敬爱,传递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尊崇。它时刻告诫着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校园生活中,要用课堂上专注的目光、请教时谦和的姿态、课后的主动反馈,去倾听老师教导,用方方面面的实际行动解读尊师的意义,让老师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让尊师之礼成为校园里最温馨的画面。

记者了解到,济宁市构建“以礼促教”模式,规范“敬师乐、笃学礼、和合乐、谢师礼、桃李乐、大同乐”六项核心流程,14个县市区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创新。目前,全市1000余所学校开发“敬师礼+”校本课,扎染、拓印、沥粉画、舞龙舞狮等非遗课程年均授课超3500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超2500场次;经典诵读大赛连续举办13年,覆盖学生超58万人次,结合传统文化将“敬师”的内涵不断延伸,“尊师尚礼”已成为济宁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们最终想要实现的不是一场好看的仪式,而是让‘以心育心、以情传情’的理念扎根校园。跳出知识的单一灌输,聚焦师生的温暖联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共振,让尊师重教美德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发扬。”济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