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生态赋能与产业协同:微山湖样本的山东启示

在齐鲁大地的生态版图中,微山湖莲子产业的嬗变,恰似一扇观察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窗口。这里不仅铺展着十万亩荷田的旖旎风光,更书写着生态智慧与产业创新交织的现代叙事,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生态修复是微山湖重生的底色,也是山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山东近年来以南四湖流域为试点,构建“人防+技防”的生态管护体系,通过退渔还湖、湿地修复等工程,让湖泊重获生态韧性。这种转变不仅修复了自然本底,更重构了区域发展的价值逻辑——当莲田面积恢复至十万亩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物产丰饶,更是生态资本的增值与可持续。

科技赋能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物联网传感器在莲田中的布局,让水温、溶氧量等数据转化为精准种植的决策依据,这种“数字孪生”式的管理创新,恰是山东推进数字农业的微观实践。当古法莲子糕制作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日销千件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新的生产力。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是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农业领域的生动体现——既守护非遗技艺的文脉,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彰显着山东人的务实智慧。从莲子到莲芯茶、荷叶茶的深加工,从单一种植到“莲+渔”“莲+游”的复合业态,微山湖构建起“生产-加工-体验”的全产业链。这种模式创新与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战略高度契合: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强化品牌价值,依托电商直播拓展市场空间,最终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顺畅转化。当莲田套养螃蟹、小龙虾成为“稻渔共生”升级版时,展现的正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山东方案。

文旅融合的全时消费体系,则勾勒出山东发展文旅产业的创新图景。荷园夜游、VR实景演艺等沉浸式体验,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IP,这种“日游+夜娱”的消费场景重构,与山东推动文旅提质升级的部署同频共振。当非遗工坊变身直播基地,当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成为研学课堂,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天平找到了平衡支点。

微山湖的丰收叙事,本质上是生态智慧、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共舞。当十万亩荷田成为生态保护的活态课堂,当莲子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山东正在用实践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共生。这种以生态为基、以创新为翼的发展哲学,正是新时代山东答卷的精彩注脚。(文/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