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在身边丨“带上叔公公一起嫁”——记济宁市第九届道德模范彭文翠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实习生  孙雨涵)从青丝到白发,三十年间,她体贴入微地照顾着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叔公公;后来改嫁,她提出的唯一的条件是“带上叔公公一起嫁”……汶上县军屯乡北陶村的彭文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内涵,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1990年,20岁的彭文翠认识了徐玉印。“叔叔养我小,我要养他老。”交往中,她被他的这句话深深打动。原来,徐玉印的叔叔徐衍和年轻时为了养活全家,终身未娶,如今孤身一人。彭文翠认为,一个能把孝道放在心上的人,一定值得托付终身。

1993年,他们结为夫妻,婚后生活虽不富裕,却因为有爱而温暖。夫妻俩既要养育儿子,又要悉心照料叔公公。婚后第五年,老人因重度眼底病致盲,她便成了他的“眼睛”,做软食、添衣被、理发刮胡子、讲新鲜事儿……一年四季亲力亲为,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精神饱满,十分满足。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彭文翠的丈夫徐玉印因病去世,年仅38岁的彭文翠成了家里的唯一支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要照顾叔公公和14岁的儿子。”回忆起那段时间生活的艰难,彭文翠的眼睛湿润了。

2009年夏天,花生进入丰收季,彭文翠要去地里守夜,叔公公却执意说:“你回去照顾孩子,我还能中点用!”彭文翠只得答应,搭好棚子、放好水才离开。凌晨两点多,狂风大作,雷声滚滚,她惊呼:“不好,要下大雨了!”儿子冲出来推车:“妈,我去接爷爷!”她递过手电:“快去地里把爷爷接回来,妈妈在村头等你。”雨点像泼水般砸下,看到儿子推着满身湿透的叔公公回来,她悬着的心才落地。

2010年,彭文翠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谈婚论嫁时,她提出唯一条件:叔公公必须跟她一起生活。有人劝她放下老人,轻松开始新生活,但彭文翠坚决地摇头:“这么多年,他就是我的亲人。”她的真诚打动了丈夫,接着叔公公搬到县城开始新生活。

2015年,叔公公突发脑梗,她在医院整整照料了20多天。每天按时按摩、喂饭、端水,餐餐变着花样做。病房里的人都说她比亲闺女还细心,她却淡淡一笑:“这是做儿女该尽的本分。”出院时,老人不但没有落下后遗症,精气神比住院前更足了。

从满头青丝到华发渐生的30年,外人很难想象彭文翠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些年,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尝过了,但日子还得过,我得担起身上的担子。”说起往日的辛苦,彭文翠微笑面对。如今,彭文翠的儿子在部队服役12年,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儿媳也和她一道照顾82岁的叔公公。耳濡目染下,这份孝心在家里代代传承。

在坎坷的命运面前,彭文翠展现出了坚韧不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良勤劳、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2023年以来,她先后获得“最美照护人”“山东好人之星”“济宁市道德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