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深层启示
近年来,山东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呈现同频共振态势,这一现象折射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其飘红态势不仅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战略的积极回应。二者形成的良性循环,为观察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典型样本。
从发展动能看,山东民营经济的跃升根植于产业升级的深层次变革。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凤凰涅槃”,新兴产业依托创新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这种转变并非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聚焦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当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自然随之显现。
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哺作用同样显著。通过IPO、再融资等渠道,企业获得技术攻关、产能扩张的长期资金,形成“融资-发展-增值”的闭环。这种资本运作不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更推动其从区域性企业向全球化品牌跨越。当山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关键位置,区域经济的开放度与竞争力也随之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互动绝非单向度。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双向赋能提供支撑:从减税降费到研发补贴,从金融创新到人才引进,一系列组合拳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当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民营经济便能在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上加速奔跑。
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部分中小企业在转型中面临技术瓶颈与资金压力,这提示政策支持需更精准聚焦。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善用国际市场规则。如何平衡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如何在开放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山东实践表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资本市场繁荣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价值支撑,后者为前者注入发展动能。这种互动模式启示我们:推动区域经济转型,既要夯实产业基础,也要善用资本工具;既要激发市场活力,也要完善政策体系。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便能获得持久动力。这种探索,不仅关乎一省一地,更可为全国经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