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残疾预防:织密网、筑防线、惠民生

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残疾预防日。近年来,山东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为引领,将残疾预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制度创新、体系重构和服务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齐鲁特色的预防之路。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治理智慧,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山东的残疾预防工作,始终以法治化、标准化为先导。作为全国首个出台省级残疾预防和康复条例的省份,山东将碎片化政策整合为覆盖婚前、孕产、儿童、老年等全阶段的制度体系,明确了政府、社会、个人的责任边界。这种顶层设计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卫健、民政、教育等37个部门形成合力,使残疾预防从“卫生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全社会协同作战”。

残疾预防需“抓主要矛盾”,更要“顾全盘大局”。山东紧扣出生缺陷、慢性病、意外伤害等致残主因,实施靶向干预:在源头防控上,通过婚前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干预的“三道防线”,最大限度降低先天残疾风险;在疾病管理上,将脑卒中防治、精神卫生服务与基层医疗深度融合,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在伤害防控中,从安全生产到道路交通,从儿童防护到老年防跌,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防护网。

与此同时,山东并未止步于“防残”,而是将视角延伸至“促健康”。通过推广康教融合、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康复服务与教育、养老、就业等政策衔接,让残疾预防从“减少残疾发生”升级为“提升生命质量”。这种“预防-治疗-康复”的闭环思维,体现了对生命全周期的尊重。

残疾预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山东通过“普惠+特惠”的政策组合,让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一方面,将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纳入民生保障清单,实现“应助尽助”;另一方面,针对困难群体实施“个性化”救助,如为残疾儿童提供住院救助、为重度残疾人改造家庭环境,让政策温度触手可及。

更令人欣喜的是,山东正推动残疾预防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通过“如康家园”建设、残健融合文化服务、无障碍环境立法等举措,鼓励企业、社区、志愿者参与其中,让残疾预防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更消弭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促进了包容性发展。

残疾预防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山东的实践证明,只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系统思维破难题,就能将“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千万家庭的获得感。这条路,山东走得坚定,也必将走得更远。(文/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