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架桥杀日寇——访百岁抗战老兵邓传丙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

扫码观看 相关采访视频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王歆智“那时候穷人遭罪啊,家里一亩八分地就靠在大路边,我母亲还得去给地主家做饭……”谈及童年旧事,百岁抗战老兵邓传丙的声音骤然哽咽,眼眶泛起泪花。他竭力用手指拭去泪水,却因汹涌的思绪一时语塞。“地主狠,日本鬼子更毒,我二叔就是被他们打死的。”沉默良久后,老人缓缓道出了1939年梁山歼灭战后的那段惨痛记忆。

当时,一个班的日军溃逃至邓庄村,连日奔逃让他们早已饥渴交加、焦躁不安。当日军正要在村头水井打水时,意外走火的枪声将他们的位置暴露在村民面前。

“二叔当时正在推磨,听到动静,转身就想跑去报信。”邓传丙老人的声音愈发低沉,“日本鬼子抬手就是一枪!中弹的我二叔捂着伤口拼命奔跑,凭着最后一丝力气冲到郭堂抗日根据地,却在门前因失血过多倒下。”尽管战士们紧急抢救,这位朴实的村民还是永远闭上了眼睛。国仇家恨如利刃剜心,邓传丙毅然告别故土,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征程。

老人缓缓掀开裤腿,小腿肌肉因旧伤显得崎岖不平,青紫色的血管鼓起,宛如一枚刻在腿上的特殊“军功章”,静静诉说着那段冰下往事。

1945年农历二月,开河村南的河水仍结着薄冰。当时,邓传丙正跟着县长担任通讯员,一批从平原省开来的日军抵达村南名为“鸡窝”的地方。枪声骤起,拉船的船工、架浮桥的河工都闻声而逃。

浮桥架不起来,船只无法通行,大部队渡河受阻。部队首长下令,渡河任务由县长和地方武装负责。“我下河!”县长话音未落便要脱衣下水,邓传丙见状急忙拉住:“怎么能让您下,我来下!”说罢,他迅速脱下衣服,纵身跃入刺骨的冰水中。在他的带领下,战友们一同在冰水里架浮桥、撑船只,成功将大部队护送过河。

当战友们把邓传丙从冰水中拉上来时,他已嘴唇发紫、昏迷不醒,大家赶紧用棉衣将他紧紧裹住。“那几天我压根说不出话,腿部也留下了终生冻伤。”邓传丙回忆道,腿伤常年复发,直到前几年喝了配制药剂、泡了药酒才稍有缓解。这次战斗中,他的英勇顽强赢得了省七分区首长和政府的褒奖。

后来,有一批从郓城来的日军攻打梁山地区,邓传丙又随县长在靳庄投身作战。激战中,他们成功俘虏日军一个排30余人,缴获两挺机枪、一门手炮。次日,部队便押送俘虏奔赴黄河以北的抗日根据地。“那时候天天打仗,在泊南(今汶上县南旺镇一带)和泊北(今梁山县北)来回转战,跟鬼子汉奸打游击。”邓传丙大多战争细节已模糊,但那些钉在耻辱柱上的名字却刻骨铭心:“泊南是汉奸高廷福,泊北是汉奸李路。”

如今,邓传丙与老伴袁翠萍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育有5儿4女,重孙一代也已达10人。更让这对老夫妻自豪的是,家中先后走出7名军人。邓传丙是家中第一个穿军装的人,三儿、四儿、小儿子也都参军,小儿子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两个重孙和一个重孙媳妇也穿上了军装。

“不管他们长大后做什么,上大学也好,参加工作也罢,我都支持他们到部队锻炼成长,让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邓传丙老人的话语坚定有力,眼中闪烁着对信仰的执着。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邓传丙用百年人生书写着忠诚与担当,而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正在子孙后代的传承中愈发炽热。

老兵寄语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年轻一代要拥党爱党,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把祖国建设得更富有、更美好!

记者手记

采访中,邓传丙老人总是说:“白天休息,夜晚打仗,在当时就是家常便饭。”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呼吸,每一次潜伏都要与饥饿和恐惧搏斗,“不是我一个人在扛,身边的弟兄都这样”。

邓传丙老人颤巍巍地掀起裤腿。凹凸不平的曲张血管清晰可见,他轻描淡写的语气里,藏着坚毅与执着。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群年轻人在冰水与炮火中屹立不倒?是什么样的意志,能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死边缘坚守,把退缩二字从生命里彻底抹去?在没有硝烟的今天,我们似乎难以衡量意志二字,但这些老兵用身体告诉我们:人的意志所能迸发的力量,在绝境中从来深不可测。

采访结束后,邓传丙老人执意要亲自切西瓜。那双曾握过步枪、搀过战友的手,如今握着菜刀,依然带着当年的坚定。

所谓“不朽”,不是史书里的宏大叙事,而是像邓传丙这样的普通人,把钢铁意志融入岁月长河。他们的年龄会老去,但那股在生死间淬炼出的力量,永远在时光里闪闪发光。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