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勇争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丨向“新”而行 以“新”提质——邹城市重塑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通讯员 杨思文 相程龙 丁雨婷
近年来,邹城市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布局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船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踏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的全新道路。2024年,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飙升至33亿元,“四新” 经济投资占比攀升至 56.7%,连续三年荣膺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称号,2025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47位。
机器人产业:集群崛起,铸就“智”造高地
为打造智能制造新引擎,邹城市高起点规划建设济宁机器人产业园、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走进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人“军团”以0.02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有节奏地挥舞着机械臂;协作机器人与工作人员共享工作空间,紧密配合完成各项任务;近百台智能机器人在经过120个小时的稳定性、准确性检测后,在车间里整装待发,生动展现着邹城机器人产业的蓬勃活力。
“我们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开放自身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平台,与伙伴共建智能机器人产业新生态,解决产业客户‘无人工厂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道出了产业升级的路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是集群崛起的关键,邹城搭建了85家省级创新平台以及1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成功推动205项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同时,设立5亿元产业基金,重点培育珞石科技、天河科技、金科星机电等骨干企业。围绕核心零部件领域,积极招引明池精密、苏州立联等科技企业,产业链集聚效应显著。目前,已有26家机器人企业齐聚邹城,这里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无人机产业:低空起舞,激活城乡发展新动能
邹城市前瞻布局低空经济,设立1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成功吸引总投资10.3亿元的科比特低空经济产业园落户,联动易扬科技等5家配套企业,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产业的活力迅速在应用场景中迸发。
近日,一架搭载着医疗物资的无人机从邹城市人民医院千泉院区平稳升空,精准飞抵孟子湖院区,由科比特航空、邹城恒泰控股集团、中国移动、市人民医院联合打造的邹城低空医疗无人机物资配送应用场景成功完成航线首飞。航线飞行时间10分钟,较传统车辆运输节省时间60%,有效规避了交通拥堵,验证了无人机在院区间医疗样本、急救药品、紧急医疗物资等关键物品配送场景下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标志着邹城市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应用不止于医疗。在农业领域,全市54万亩冬小麦全部纳入无人机“一喷三防”作业,喷药效率较人工提升40余倍,施肥效率提升30余倍。邹城市还开辟低空文旅新赛道,凭借直升机观光与无人机表演,“五一”、端午假日期间吸引游客超8000人,实现营收160余万元;千架无人机表演更是累计吸引4万人现场观看,低空经济正为城乡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新能源船舶:绿舟启航,引领内河航运“零碳”革命
在绿色航运浪潮中,邹城市投资29.63亿元建成国内首个智慧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实现“一体化、批量化”生产,有力推动内河船舶“数智变革”。首批建造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等多型船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山东新能船业常务副总经理吴则成介绍:“以我们自主研发建造的90米级的LNG动力集装箱船为例,满载5000吨,航程达2000公里。相比同尺度传统柴油散货船,载重效率提升30%,船体阻力降低6%,综合能效提高3%。这得益于船型优化和轻量化设计。”山东新能船业引入模块化建造和汽车流水线理念,造船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至原来的2倍,年产能跃升至240艘,奠定了规模化推广新能源船舶的制造基础。
协同创新是邹城新能源船舶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邹城深化与中集安瑞科、宁德时代的合作,并联动珞石机器人、奔腾漆业等本地企业,构建协同产业生态。借助“老旧燃油船更新”等政策东风,基地投产后短短百日就斩获165艘订单,更成功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订电动船订单,实现国内外市场双突破。今年计划开工125艘、下水116艘、交付100艘,发展势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