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鱼台实践为山东乡村振兴提供多维启示

在齐鲁大地的版图上,鱼台县以一粒米的蜕变,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18万亩稻田的产值跃升,更在于为山东全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三重破题”范式——产业突围的标准化路径、生态文明的循环化实践、农耕文化的活化传承,三者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鱼台密码”。

鱼台县通过“三统两控”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统一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管控。这种模式破解了传统农业“小而散”的痛点,使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其启示在于,山东作为农业大省,需进一步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联动,构建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体系。例如,鲁西地区可借鉴鱼台经验,整合小麦、玉米等主粮资源,打造“齐鲁粮仓”系列品牌;胶东半岛则可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标准化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蓝色粮仓”。

“稻-鸭-虾”共生模式,实现化肥农药减量60%的同时,单位面积产出提升3倍。这一创新印证了“藏粮于技”的深层逻辑——通过生物链设计替代化学投入,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山东而言,需将此类生态模式纳入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布局。沿黄地区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鲁南山区可探索“林下经济”立体农业,而半岛地区则可发展“海洋牧场”循环体系,共同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链条。

从春秋“鲁鱼米之乡”到明清贡米,鱼台县将千年农耕文化转化为文旅IP,2024年稻田研学游占比达40%。这种文化赋能的路径,为山东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全省可系统梳理农耕文明脉络,如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农业文化、鲁西南的运河漕运文化、胶东的海洋渔业文化,通过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公园、非遗工坊、节庆活动等,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云上稻田”“虚拟农耕”等沉浸式体验,拓展文化传播边界。

鱼台县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突破单一维度,构建“产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对山东而言,既要发挥鱼台、寿光等典型地区的示范效应,更要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鲁西强化粮食主产区功能,胶东打造海洋经济新引擎,鲁中提升都市农业品质,鲁南深耕文旅融合。如此,方能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齐鲁画卷。(文/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