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民营经济:在突围中重构发展新逻辑
山东民营经济的转型,是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革命。当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标签逐渐被“新质生产力”取代,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折射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如何在保持存量优势的同时,培育增量动能,在破与立之间寻找平衡点。
从低端制造到高端跃迁,山东民营经济的蜕变呈现出鲜明的“双轨并行”特征。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价值升级:纺织车间转型航空铝材、食品加工嵌入智能系统、商贸物流构建数字生态,这些转变印证着“老树发新枝”的可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半导体材料突破、工业互联网崛起、生物医药创新,展现“新芽成大树”的潜力。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通过技术渗透与模式创新,实现传统与新兴的有机衔接。
然而,转型的阵痛始终存在。金融市场的隐性壁垒、区域发展的失衡格局、创新生态的断层风险,构成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三重矛盾。这些矛盾的本质,是传统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摩擦:当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红利逐渐消退,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成为破题的关键。山东的实践表明,政策精准度与市场活跃度的协同,是化解矛盾的重要路径。
政策体系的重构,为民营经济突围提供了制度保障。从“民营经济35条”到领导包联机制,从减税降费到专项基金设立,政策设计呈现出“精准滴灌”的特征。这种精准性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更体现在行政效能的提升:“拿地即开工”模式压缩审批周期,权力下放激发基层活力,政企服务平台构建沟通桥梁。这些改革举措,实质是政府职能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站在全省视角审视,山东的突围之路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它证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也需要“绣花功夫”的耐心;既需要政策引导的“有形之手”,也需要市场配置的“无形之手”。当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赋能获得新生,当新兴产业通过生态构建形成气候,当政府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山东民营经济正在重构的,不仅是产业版图,更是发展逻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进化。
这场突围,终将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齐鲁方案”: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在破局与立势中实现跨越,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中书写新时代的发展传奇。(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