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立秋时节齐鲁大地上的节气密码

当三伏天的余威尚未消散,在齐鲁大地的时空坐标中,立秋如同一支无形的画笔,在自然与人文的画布上勾勒出独特的文化纹理。这种气候的微妙转折,恰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在生产领域,节气文化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胶东半岛的苹果园里,果农们依据立秋后的温差变化调整套袋技术;鲁北地区的蔬菜大棚中,耐储藏的秋冬季作物开始占据种植计划的核心位置。这种看似普通的生产调整,实则是农业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不违农时”的传统智慧,又融入了市场导向的现代思维。当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电子屏上,冬瓜、莲藕的供应量开始超过西瓜,这种转变背后正是节气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隐性引导。

日常生活层面,齐鲁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节气的现代意义。济南老城的茶馆里,菊花茶取代了绿豆汤;青岛海滨的晨练队伍中,薄外套逐渐取代了背心短裤。这些细微的改变,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从德州扒鸡的秋季配方调整到烟台渔民的出海时间选择,节气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编织成网。

更深层来看,山东人对节气的坚守与创新,折射出中华文明强大的文化韧性。在临沂的智慧农业示范区,物联网技术精准监测着作物生长的每个节气节点;在淄博的陶瓷工坊,匠人们依然遵循立秋后调整釉料配方的古老规矩。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刻,而是文明基因的当代显影——就像黄河在入海口分出的无数支流,节气文化在齐鲁大地既保持着原始的洪荒之力,又孕育出适应时代的新形态。

站在孔孟之乡的土地上回望,立秋不再仅仅是日历上的文字标记,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当机器轰鸣的现代化农场与晨雾中的秋收队伍同时出现在鲁中平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创新。这种在节气更替中完成的文化代谢,正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密码。(文/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