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立秋日至,在传统智慧里感悟季节交替的深意

8月7日,立秋节气将如约而至,太阳运行至黄经135度,标志着天文意义上秋季的正式开端。尽管“秋老虎”的余威仍在,齐鲁大地的暑热尚未尽消,但昼夜温差渐显、草木渐敛的迹象,已悄然拉开夏秋交替的序幕。这一古老节气所承载的农时智慧、民俗传统与生命启示,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山东人的生活节律。

农谚里的季节密码:顺应天时的生存哲学。对于以农为本的齐鲁大地而言,立秋不仅是节气更替,更是关乎收成的关键节点。民间流传的农谚揭示着自然规律与农事经验的深度关联:“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强调雨水对秋收作物灌浆成熟的重要性;“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则根据立秋在农历月份的早晚预判丰歉,体现了古人对气候周期的敏锐观察。

现代气象学印证了这些经验的科学性——立秋处于三伏天末段,农作物生长旺盛但需水迫切,此时的降雨直接影响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等关键生长期的质量。农业科技虽进步,但“看天吃饭”的底色未改,农民对“秋前三场雨”的期盼背后,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顺应。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时序变化,始终是指导生产生活的天然时钟。

民俗中的生活智慧:从贴膘啃秋到戴叶躲秋的多元表达。立秋习俗在山东各地呈现地域特色,本质上是人们因时而动、调适身心的集体智慧结晶。胶东地区流行“啃秋”——咬一口沙甜西瓜,寓意“啃下酷暑、迎接秋爽”,淄博等地认为此举可防痱子;莱西人则吃“秋渣”(豆末青菜小豆腐),俗语称“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暗合秋季肠道疾病高发期的饮食保健需求。

“贴秋膘”的传统更具普遍性。盛夏食欲不振导致的“苦夏”后,立秋以炖排骨、鲅鱼水饺、脂渣等高蛋白食物补充能量,既符合营养学原理,也承载着对丰收年景的朴素庆祝。此外,济南、潍坊等地的“戴楸叶”习俗(以楸叶饰鬓角应时序),宋代宫廷“报秋仪式”(梧桐叶落示秋来)等,折射出古人将自然现象转化为生活美学的细腻感知。值得一提的是“躲秋”民俗——民间认为阴阳交替之际宜静不宜动,避免争执以保顺遂,虽含传统信仰色彩,却也契合换季时人体免疫力较弱、情绪易波动的生理特点。

立秋是自然时序的刻度,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载体。从田间地头的农谚到灶台餐桌的美食,从孩童鬓角的楸叶到老人对秋雨的期盼,这一节气串联起山东人对土地、时序、生命的理解。正如老舍笔下济南的秋意,上帝把秋全赐给了这片土地,而我们的回应,应是对自然时序的谦逊敬畏与积极共生。(文/杨崇营)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