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丨梁山县“中国好人”宣讲团街巷开讲 身边榜样“讲”活大道理

■通讯员 仇婷婷

在梁山县,一场场以“身边榜样”为纽带、以“中国好人”故事为载体的基层宣讲正在持续开展,他们从荣誉榜上“走下来”,穿梭于社区、学校、机关单位,走进群众日常生活,用自己的故事,生动诠释“大情怀”,让文明新风在街巷间悄然传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原来矿泉水瓶也能当救生工具!”在梁山县马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雏鹰课堂的防溺水安全教育现场,孩子们拿着塑料瓶反复练习。正值第5个“世界防溺水日”,坚持39年救人的专业户、梁山县大义救援队队长宋桂金为雏鹰课堂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干货满满”的安全教育课,用真实案例和实用技能为孩子们筑起生命防线。活动现场,宋桂金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近年来救援队处理的溺水案例照片。照片中湍急的河水、紧张的救援场景,让孩子们的神情瞬间凝重起来,小脸上满是严肃。宋桂金结合救援队近几年处理的溺水案例,详细分析了溺水事故的高发时段——多在午后至傍晚,以及危险水域像河道、池塘、灌溉渠等关键信息。他语气沉重却又带着力量特别强调:“溺水往往发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所以千万不能独自靠近危险水域,这是底线,绝不能碰!”

在互动教学环节,宋桂金通过问答形式巩固知识点。“谁能说出‘六不准’原则?”问题刚一抛出,孩子们便争相举手回答,课堂上小手林立,气氛十分活跃。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自救方法,宋桂金还现场示范了如何利用身边的塑料袋、木板等物品制作临时漂浮装置。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遇到危险时,别慌,身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可能就是救命的稻草。”孩子们看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记下要点。

与此同时,小安山镇阎集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也是一派热闹景象。“中国好人”宣讲团成员王鹏走进这里,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活动中,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的王鹏结合自身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用生动朴实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的“好人”故事。从平日里关爱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解闷、打扫房间,义务传播红十字精神,教大家应急救护知识,到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瞬间,如同电影画面在孩子们眼前闪过,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助人为乐、甘于奉献”这两个词沉甸甸的重量,也在心中悄悄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黑虎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也是座无虚席。替兄还债的残疾大叔李瑞德,缓缓走上讲台。他一瘸一拐的身影,刚出现在大家视线中,便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李瑞德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有些陈旧的笔记本,那上面,记录着他替兄还债的每一笔账目,也承载着他沉甸甸的诚信。“俺哥生病去世之后,留下了很多债。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理儿。”李瑞德一开口,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坚定。“最难的时候,手里攥着刚挣来的几块钱,舍不得买个馒头,就想多攒点,早点把债还上。”李瑞德的声音有些哽咽,“有债主说,你一个残疾人,日子过得不容易,这钱就算了。但我不答应,俺哥欠的,我就得还,不能让人家戳咱脊梁骨,不能丢了诚信这块招牌。”

讲完自己的故事,李瑞德看着台下的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做人就得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欠了别人的债要还上。这诚信啊,就像咱身上的骨头,得硬气!”孩子们听得眼睛红红的,不少人悄悄抹起了眼泪。居民们也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向李瑞德学习,将诚信美德传承下去。

一场场宣讲,一个个故事,让榜样的力量不再遥远,而是化作身边可学可做的行动指南。近年来,梁山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打造“典型选树+宣传宣讲+多元传播”的模式,让道德榜样从宣传栏走进街头巷尾,让榜样力量深入人心,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提高城市软实力。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