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聚“链”成群逐“绿”向新——青岛产业升级的双重奏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城市发展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深刻转型。作为山东半岛经济圈的龙头,青岛没有止步于传统优势的“吃老本”,而是以“聚链成群”的战略眼光重构产业生态,以“逐绿向新”的主动姿态抢占发展先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赋能”的特色路径。

“链式思维”破题,让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跃升”。产业转型最忌“碎片化”。青岛的聪明之处,在于以“链长制”为抓手,将绿色低碳理念嵌入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传统产业不是简单“关停并转”,而是通过技术改造、流程再造实现“老树发新芽”:化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后,通过构建循环经济链条,让“废料”变“原料”,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制造业领域,龙头企业牵头攻关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的同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共同升级,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追”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链式集聚”不是简单的空间集中,而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绿色技术、低碳工艺在产业链中“穿针引线”,最终实现从“单个企业绿”到“整个集群绿”的质变。

“绿色基因”铸魂,让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不是“为绿而绿”,而是要以绿色为杠杆撬动发展新空间。青岛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谁能在绿色技术上抢先一步,谁就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从港口机械到建筑节能,从工业余热利用到海洋碳汇探索,青岛的绿色创新始终紧扣“需求导向”——哪里有能耗痛点,哪里就有技术攻关;哪里有生态价值,哪里就有转化路径。比如,港口领域引入新能源运输工具,不仅降低了碳排放,更提升了作业效率;建筑领域推广绿色节能技术,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培育了新型建材产业。

“制度创新”护航,让绿色实践从“试点探索”转向“长效机制”。绿色转型涉及利益调整,离不开制度保障。青岛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没有停留在“发文件、提口号”,而是聚焦“难啃的硬骨头”开展制度创新:建立海洋碳汇核算标准,让“蓝碳”从概念变成可交易的资产;推行用能权交易,让“省下来的能源”真正转化为企业的“真金白银”;推出低碳出行碳普惠,让普通市民的“绿色选择”也能积累成看得见的收益。这些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政府划定底线、提供规则,市场激活资源、激发活力,市民共建共享、形成共识。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青岛的绿色实践给人最深的启示是:绿色低碳不是发展的“紧箍咒”,而是转型升级的“推进器”;不是简单的“淘汰落后”,而是系统的“重构优势”。当产业链与绿色基因深度融合,当创新力与制度力同频共振,城市发展就能在“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文/杨崇营)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