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血脉同源,强军筑梦——2025山东建军节的双拥叙事
2025年的建军节如约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山东以“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坚定信念,交出了一份融合铁血担当与人文关怀的答卷。这份答卷没有华丽的数字堆砌,却以深沉的情感与务实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精神内核。
山东的双拥传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到和平时期的“军地共建示范区”,这片土地上的军民鱼水情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情感联结,升华为一种文化基因。2025年的建军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慰问品的传递,更是制度创新的突破——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善,到军地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山东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双拥工作的四梁八柱。这种转变彰显着对军人职业的尊崇,更体现着社会治理的现代性转向。
在国防教育领域,山东展现出独特的实践智慧。当济南博物馆的武器装备展吸引着市民的目光,当东营的国防教育宣讲走进社区公园,国防意识已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既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又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更值得称道的是,山东将国防教育延伸至青少年群体,通过军事夏令营、国防科技体验等活动,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下强军报国的种子。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山东双拥工作的另一道亮丽风景。从“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便捷高效,到创业扶持政策的精准落地,从困难帮扶的温暖传递,到荣誉激励的制度保障,山东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这种全方位关怀不仅解决了退役军人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受到“退役不褪色”的价值认同。
军民融合发展的山东实践,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军地协作,到应急救援体系的军民联动,从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共享,到人才培养机制的互通有无,山东打破军地壁垒,让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既提升了国防实力,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站在2025年的建军节回望,山东的双拥之路始终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对国防事业的使命担当。当军民团结的旗帜在齐鲁大地高高飘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双拥实践,更是一个民族对强军梦想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终将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