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聚“链”成群逐“绿”向新——济宁运河经济发展的破局之路
京杭大运河穿济宁而过,这条流淌千年的水道,如今正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纽带。济宁以“聚链成群”激活产业肌理,以“逐绿向新”重塑发展逻辑,在运河两岸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新篇。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链条的完整性与协同性。济宁深谙此道,依托运河构建的“公铁水”联运网络,让散落的港口节点形成有机整体。梁山港打通铁路与运河的运输脉络,成为连接北方能源基地与南方经济圈的重要通道;龙拱港以智能化改造为抓手,大幅提升货物周转效率,树立起内河港口的新标杆。这种联动并非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的化学反应——物流枢纽的集聚效应,正带动周边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生态体系。 新能源船舶产业的布局,更显济宁构建产业生态的远见。聚焦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济宁不是孤立发展单一环节,而是着眼全产业链,从船舶动力系统到配套设施,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化发展,既降低了企业协作成本,又增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让运河经济从“点上发力”迈向“面上开花”。
从资源依赖到生态优先,济宁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传统城市的突围智慧。作为曾经依赖资源的城市,济宁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将绿色理念嵌入发展全流程。港口建设中,清洁能源替代、环保技术应用成为标配,从粉尘控制到碳排放削减,每一项措施都体现着“生态优先”的决心。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否定,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老树发新芽”,让“黑色产业”焕发绿色生机。
创新是运河经济焕发活力的关键密码。济宁的智慧港航建设,不止于技术应用,更在于构建数字化的产业生态。通过数据整合实现船舶高效调度,借助数字技术优化港口运营,这些创新举措让古老运河搭上了智能化快车。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延伸至产业链各环节,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平台建设,济宁正在打造支撑长远发展的创新体系。这种系统性创新,让运河经济跳出了传统模式的桎梏,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以运河为纽带的区域协同,彰显了济宁的开放胸怀。打破地域壁垒,推动港口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放大了济宁的区位优势,更让运河成为连接内外的开放通道。从国内区域合作到国际贸易拓展,济宁正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这种角色的跃升,源于对运河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主动作为。
聚“链”成群,让产业根基更稳固;逐“绿”向新,让发展路径更可持续。当运河的航运功能与现代产业、生态理念、创新思维深度融合,这条黄金水道必将在区域发展中续写新的传奇。(文/杨崇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