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粮满仓・好丰光:齐鲁粮仓的坚实底色与深层逻辑

时值盛夏,玉米拔节处透着生长的力量。从鲁西北的 “吨半粮” 示范区到胶东半岛的智慧农场,从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改良田到沂蒙山区的梯田粮仓,一幅 “粮满仓、好丰光” 的壮美画卷正在展开。

科技赋能: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鲁北的田间地头,无人机播撒肥料已非新鲜事;鲁中的智慧农场里,手机端就能调控灌溉、监测墒情。这些场景的普及,标志着山东农业正告别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传统模式。如今,从耕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常态,大型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让劳作效率大幅提升,智能传感器与数字平台的结合,更让“云端种地”从概念变为现实。

这种变革的核心,在于农业“芯片”的突破。育种专家们持续攻关,培育出一批批适应本土气候、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不仅让主粮品质稳步提升,更让曾经的盐碱地也能长出好庄稼。科技的介入,不仅是工具的更新,更是生产思维的革新 —— 它让农业不再是经验的积累,而是数据与规律的运用,这种转变正在重塑整个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

耕地保护: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

走进鲁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的格局让人直观感受到现代农业的规整与高效。这样的良田在山东已遍布各地,它们抗旱防涝,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障收成,是粮食稳产的根基。

更可贵的是对盐碱地的改造利用。通过改良技术与耐盐品种的结合,昔日泛着白碱的不毛之地,如今也能种出饱满的谷物。这种对边际土地的开发,不仅拓展了耕种空间,更体现了山东在耕地保护上的系统思维 —— 既要守护好优质良田,也要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用巧劲破解耕地约束的难题。

主体激活:让种粮者有奔头、得实惠

在鲁南的“田保姆”服务点,农户们只需一个电话,就有专业团队上门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全程服务。这种模式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让他们不用再单打独斗。如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山东遍地开花,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带着农民一起闯市场,让种粮从 “靠力气”变成“靠智慧”。

底线思维:把安全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面对多变的气候,山东构建起的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从天上的卫星监测到地面的墒情站,再到应急灌溉调度,多维度的防护网让粮食生产能抵御各种风险。在储备环节,现代化仓房让粮食损耗降到最低,确保“颗粒归仓”不只是口号。  

齐鲁大地上的“好丰光”,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科技赋能、政策护航、人勤地不懒的必然结果。它见证着农业现代化的脚步,更彰显着山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担当。(文/杨崇营)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