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看发展·乡村振兴丨土里钻出“金疙瘩”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盛夏时节,邹城市张庄镇魏庄村的林地间蝉鸣阵阵。这清脆的鸣声里,藏着村民们最熟悉的“财富密码”——短短三年间,这个曾靠传统种植维生的村庄,靠金蝉养殖蹚出了一条“林下生金”的振兴路,550亩林地年销400万元的亮眼成绩,让“土里刨金”从传说变成现实。

走进村民赵亮的110亩金蝉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每棵树干1.3米处那圈亮闪闪的胶带。“别小瞧了这些胶带,它可是抓‘爬叉’的神器。”赵亮一边用脚轻轻点了点树下的沙土,一边解释道:“每到夜晚,‘爬叉’们就会打洞出土,向树上爬行,这胶带滑溜,它们就爬不上去了,采收时一抓一个准。”

踩在松软温润的沙土上,记者仿佛能感受到地底涌动的活力。“这沙土里,藏着的可是咱村的‘金疙瘩’。”赵亮的语气里满是自豪。“金蝉养殖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两年左右就能收获。关键是市场供不应求,销路根本不用愁。”赵亮的这份底气,源于金蝉作为特色食材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市场。

在济宁,金蝉又被叫作“爬叉”“知了龟”,它不仅肉质鲜嫩、滋味独特,更因天然生长的绿色特质,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等营养,成为老百姓餐桌上备受青睐的时令佳肴。市场需求不断加大,金蝉价格也水涨船高,不仅让养殖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给魏庄村铺就了一条稳稳的致富路,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效益。

“今年出的金蝉个头普遍偏大,品质很好。”村民王磊告诉记者,“我们养殖基地的新鲜金蝉,一部分是直供本地农贸市场和饭店,满足即时消费,另一部分则通过瓶装或真空包装后送入冷库储存,实现全年供应。”

从幼虫到成虫,从鲜品到干货,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拓展,让这从沙土里爬出来的“金疙瘩”更具市场价值。王磊还透露了增收的“新门道”:“我们计划让一部分金蝉羽化成白蝉(蝉的成虫形态)再出售。现在白蝉和金蝉的市场价格基本持平,都在0.95元左右一只,而且一个蝉蜕还能额外多卖0.2元,效益更可观。”

晚上7点,在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常龙家里,一家人正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刚出锅的金蝉。他告诉记者,魏庄村沙质土壤透水性好,林下空间资源丰富,适合金蝉幼虫发育。金蝉幼虫靠吸食树根汁液生长,不用额外投喂,既不会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又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树上长木材,地下产金蝉”双丰收。然而,魏庄村金蝉养殖的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王常龙回忆道:“2021年,我们刚开始尝试时,只有寥寥几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技术和销路都得靠自己一点点摸索。”没想到的是,第一年的成果就令人惊喜,“那几户先行者,当年户均增收就达到了3万元。”实实在在的效益是最有力的号召,从最初的几户村民试水,到如今成为全村参与的特色支柱产业,魏庄村的金蝉养殖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全村金蝉养殖总面积已突破550亩,年销售额更是达到4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0万元。更可喜的是,一条涵盖“育卵+养殖+销售”的成熟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其成功经验如同蝉鸣般扩散,正辐射带动着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夜幕渐深,魏庄村的林地里依旧灯光点点、人影绰绰。王常龙弯腰拨开脚下的沙土,看着一个个若隐若现的蝉洞,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明天,准又是一茬好收成!”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