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音乐与足球的跨界共鸣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伟栋)一首为“苏超”足球赛创作的激情战歌《这是苏超》迅速走红,其歌词创作者——济宁籍诗人、音乐人常海涛(笔名常二)引发广泛关注。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常海涛,揭秘这首热血歌曲背后的故事。在孔孟之乡的他,将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体育精神巧妙融合,畅谈如何以文字为炬,点燃绿茵豪情。在创作过程中,他提炼竞技体育的张力与诗意,更尝试用音乐打破地域界限,让地方文化借足球浪潮走向世界。谈及行业现状,常海涛强调,“扎根乡土才能唱响世界”,呼吁音乐人深耕地方特色,以创新表达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这场关于艺术创作、文化认同与行业发展的对话,展现了一位跨界创作者的时代思考。
个人背景与创作初心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歌词创作道路的?
常二:首先我觉得我自己应该勉强可以是一个诗人,比较纯粹的诗人,这是我写作歌词的一个背景和前身吧。音乐和诗歌都是人性最明亮和纯粹的部分,诗本身就是可以吟唱的,还有就是,我觉得我的生命基因里就有对旋律的血脉传承,我爷爷给我父亲兄弟四人起的名字,都是古乐器的名字,也就是说我爷爷是狂热的音乐票友。走上歌词创作之路,也许是对文字的信仰和对音乐的血脉依恋吧,再就是学生时代总爱把心情写成短句,后来偶然给朋友的原创旋律填了词,被夸“文字能跟着节奏跳”,就慢慢入了门。
记者:济宁的音乐氛围对您有哪些影响?
常二:济宁的音乐氛围很“接地气”——街头巷尾红白喜事上的唢呐、笙、竹笛、二胡,老茶馆的坠子戏。我童年时期在农村赶庙会,一定得去看大戏。长大后身边有一群爱琢磨方言小调的朋友,这种带着烟火气的鲜活感,让我写词时总忍不住想“落地”,不飘在天上。
记者:您作为济宁本土音乐人,过去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常二:作为济宁本土音乐人,过去这些年写了不少和家乡相关的歌,比如《济宁啊故乡》《济宁》《接驾庄》《洸河路》《君如愿》等,这几首歌串联起了我的创作历程。每个人灵魂的深处都有一个永远的故乡,每场青春的故事都有一段温柔的白月光,这就是音乐对生命和故土的解读。在这段时间里,我对故土的情怀、对家乡的情怀,都通过歌词和旋律综合表达——不只是写词,从作曲、演唱到后期录制,甚至最终做成MP3,每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像是用音乐给家乡写了一封封“情书”。
记者:本次跨界为足球联赛写词,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常二:这次跨界为足球联赛写词,其实是顺其自然的事。多年来积累的创作风格和对“在地情感”的表达,或许让大家觉得适合这类充满力量的题材,加上自己也喜欢足球的热血感,就很爽快地接了下来。
关于《这是苏超》的创作故事
记者:能否分享《这是苏超》这首歌的创作契机?
常二:创作契机是上个月,我收到了侄子也是著名青年音乐家魏尧的邀请,参与了这首歌的创作。这首歌的创作团队都是江苏一些本土的优秀音乐人,也有老牌音乐家,我们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很多年了,里面还有我侄子和儿子,应该可以说彼此有深入的了解和信任,算是老搭档了。而且这次苏超联赛是江苏省文旅界和体育界近20年来首屈一指的经典盛事,能参与其中特别有意义。
记者:您与作曲者或歌手是如何协作的?
常二:这次我一共参与了两首歌的创作,除了《这是苏超》,还有《苏超战歌》。创作过程中,团队反复打磨歌词的节奏和力量感,既要贴合足球的激情,又要传递出江苏的地域精神。最终这两首歌得到了江苏省文联、省音乐家协会、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的综合推荐,有了不错的影响力,也算是借着文旅融合和足球赛事的东风,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这份热情。
记者:《这是苏超》的歌词充满激情和力量,您是如何捕捉苏超联赛的精神内核的?是否有特别触动您的比赛或球员故事?
常二:《这是苏超》的歌词里,我想捕捉的就是苏超联赛里“敢拼敢闯”的精神内核。比如球员在赛场上不服输的韧劲,球迷呐喊的凝聚力,这些真实的瞬间特别有冲击力,写词时就想着把这种“现场感”揉进去。特别是,在球迷和乐迷的反馈里,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人说“听着歌就像站在球场里”,这种“身临其境”的认可,比任何评价都让我觉得值。
创作过程与技巧
记者:您的歌词创作通常遵循怎样的流程?
常二:团队创作的模式一般是先确定风格和基本韵律,再一遍遍地填词,抓住核心情绪写几段关键词,旋律磨合,做范唱然后再修改磨合。
记者:您平时会从哪些地方汲取灵感?
常二:灵感来源很杂,走路时听大爷们聊天能记下几句方言俗语,读诗时看到“风劈开云层”这种句子会截图存着,甚至看球赛时球员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变成“眼神里烧着未熄的火”这样的歌词,生活里的“瞬间感”最值钱。
地方音乐与行业发展
记者:济宁本土音乐生态对您的创作提供了哪些支持?
常二:济宁的本土音乐圈我接触得不深,但是这个在我生命里称之为故乡的城市,我认为每片天空,每朵流云,夕阳下摇曳的树枝,老街口斑驳的背影,每一帧画面都包含着无声的深情,街头或者酒吧热情奔放的乐队歌手,这些生活中偶然邂逅的、热烈的音乐感觉,让我写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您如何看待地方音乐的未来?
常二:音乐已经从头部音乐时代、中心化音乐工厂时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的过程,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渠道性质决定的,也是大众审美的多元化进程的一个升级,这是所有音乐的未来也是地方音乐的未来,我觉得得“扎下去”。现在太多歌追求“网红感”,但是个性、生命的质感,才是艺术纯粹的内核,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带着地方印记和生命体验感的,就像济宁的运河水,慢慢流才能走远。作词也是如此,别总想着“写出爆款”,先明确自己的生命体验再写好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才是长远的路。
记者:对于年轻作词人,您有哪些建议或经验分享?
常二:对年轻作词人的建议应该是我没有这个资格,年轻人有属于他们的时尚和审美信仰,审美是有时间区间的,我这个年龄还能参与到侄子和儿子这一代的音乐创作中,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比较特别的个案。这说明我的审美是开放的,也是很有接纳性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但是,艺术的核心是个性,是明亮和纯粹的人性,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坚强地爱这个世界,即使被辜负一万遍,依然义无反顾地去爱,用柔软的梦去拥抱这个世界上的阳光和彩虹,永远有一双孩子的眼睛,这才是一个诗人、一个艺术家的本真,也是万年不变的艺术真谛。那些哗众取宠的作品,对网红的翻版追从和复制,最终会让自己丧失创造力,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和羞愧!
未来计划
记者:近期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是否会继续探索特定风格或题材?
常二:近期在写一首关于济宁非遗《鲁锦》的歌,想把老手艺里的“经纬”和人生的“起落”结合起来,旋律可能会偏民谣一点。还在写一首关于传统武术八卦掌的歌,分别定名为《千年一刹》和《叶底藏花》,把中华传统武术文化里刚强、坚韧和中正的文化血脉用音乐做一个诚挚的表达,音乐风格比较综合,有现代通俗、有古风和说唱,之后也想试试写体育题材的其他领域,比如篮球、田径,毕竟运动里的热血和文字的力量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