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济宁丨柳条的“迁徙”
——刘玉荣与泗水柳编的传承之路
指尖的旋律
“祝福”的荣光
传授
深夜的舞者
柳条的“子女”
墙上的荣光与新生
用柳编出诗一样的生活
在意大利传授技艺
直播间就是“家”
传习所的晨光
指尖连世界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项清 通讯员 包庆淼 刘凤娇 代相青 摄影报道)从农家女到跨国传艺的非遗名师,泗水县农家女刘玉荣用柳条编织的不只是器物,更是文化的韧性与生活的希望。在她翻飞的指尖下,千年古艺正生出新芽——这芽,扎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长在老百姓的钱袋里,更连起泗水与世界的脉动。
每到深夜,泗水县体育馆北侧的“儒柳手工工作室”总是灯火通明。今年62岁的刘玉荣坐在玉米皮编织的桌子前,指尖翻飞,柔韧的柳条在她手中簌簌起舞。手机屏幕上,来自辽宁、河南、河北的订单不断弹出,直播间里天南海北的学员正跟着她学习起底、盘沿的手艺。“让柳条找到自己的家”,这句带着山东乡音的话,穿过屏幕温暖了无数人。
谁能想到,这位在直播间里挥洒自如的“非遗明星”,8年前还是泗水县老年大学的一名普通学员。2017年10月,一则草柳编培训通知点燃了她心底的火苗。初到济南工艺美院时,面对老师“不会编织来干什么”的质疑,她攥紧柳条回应:“我能学会!”整整一个月,别人休息时她躲到教室角落里苦练,手指磨出血泡也不停歇。结业时,她的作品《祝福》被学院永久收藏——50多名学员中,仅有9人获此殊荣。
载誉归乡的刘玉荣没有停下脚步。为夯实技艺,她揣着煎饼提着白开水,自费奔走章丘、潍坊、临沭等地拜师学艺。正是这股子“痴劲”,让她很快成为一个柳编行家。为带活一方产业,她在老年大学开设手工课,成立泗水柳编传习所免费授徒,被县人社局聘为“泉乡名师”。目前,她教出的学生遍布全县各乡镇,得意门生数十人。于程程、侯恩明、葛呈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货架上,从活灵活现的蛐蛐蚂蚱,到一米高的精致花瓶,上千件作品见证匠心——这些用河滩杞柳编织的“金枝玉叶”,正通过互联网飞向广州、青岛甚至意大利热那亚。
2025年5月10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刘玉荣这位普通农家女,应意大利一家公益组织邀请,带着泗水柳编远赴国外教学。在意大利一个月的教学中,她不仅得到了可观的薪金,更得到了尊重与认同。当金发碧眼的学生们屏息凝视她手中的东方弧线,当地中海阳光映亮她鬓角的白发,她忽然懂得:“文化传承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迁徙,那些指尖的温度,终会找到懂它的人。”
如今,荣誉等身的刘玉荣仍守着那方工作室。墙上“非遗传承人”的证书旁,挂着新创作的《百年辉煌》《军号》等红色主题作品。“荣誉属于过去。”抚过温润的柳条,她笑容质朴,“我要让这老手艺真正扎进泥土,带着乡亲们编出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