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好“运”向未来:千年运河激活济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在济宁的版图上画出一道流动的印记。这条曾承载“漕运咽喉”使命的古河道,如今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经济——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激活区域发展的“动力泵”;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黄金纽带”。在“向新”与“守旧”的平衡中,济宁用运河经济写就了一篇务实的发展答卷。

智慧化不是“赶时髦”,而是传统产业的“破局密钥”。站在济宁港航龙拱港的码头,最直观的感受是“老港口”有了“新灵魂”。过去,装卸工人扛着麻袋来回奔忙的场景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集卡的精准调度、智能系统的实时运算。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对传统港口效率瓶颈的系统性破解:从前需要数十人协作的分拣环节,如今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车、船、货的无缝衔接;曾经依赖经验的调度决策,现在由大数据给出最优方案。智慧化改造的意义,不仅在于让“老码头”效率翻番,更在于为内河航运树立了“数字转型”的样本——当千年运河遇上现代科技,传统产业便有了向“高附加值”跃升的可能。

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济宁对运河的呵护,体现在对“绿色”的坚持里。从率先推广新能源船舶,到探索“气化运河”“电化运河”,这里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人说,内河航运的“绿色转型”成本高、见效慢,但济宁用实践证明:短期投入换来的是长期竞争力。当纯电动船舶取代柴油船,不仅减少了污染,更让运输成本变得可预期、可控制;当新能源船舶制造形成产业链,不仅带动了本地工业升级,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绿色账”,算的是生态账、长远账、全局账——运河的水更清了,发展的路也更宽了。

港产融合不是“摊大饼”,而是区域经济的“聚合催化剂”。运河的价值,最终要落在产业上。济宁的实践很实在:依托港口建园区,围绕产业强配套。梁山港临港产业园里,钢材加工、粮食贸易等企业因港而聚,从前“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如今变成了“链式发展”的共同体;六大百亿级临港园区沿运河排布,煤钢物流、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串珠成链,形成“港口带产业、产业促港口”的良性循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港口+厂房”,而是通过资源整合让产业“抱团取暖”——港口提供了物流支撑,产业反哺了港口活力,最终激活的是一方经济的内生动力。

向海图强不是“空口号”,而是开放格局的“关键落子”。运河的终极意义,在于连接更广阔的世界。济宁没有止步于“内河航运”,而是以运河为支点,撬动与长三角、京津冀甚至“一带一路”的联通。当万吨级船队从济宁港直抵长江,当上海港、武汉港与济宁港结成联盟,这条“黄金水道”便不再是地域性的运输通道,而是融入全国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这种“向海”的视野,本质上是开放的思维——跳出“一亩三分地”,才能在更大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赢得机遇。

千年运河,流淌的是历史的厚重,奔涌的是发展的活力。传统与现代从不矛盾,历史与未来可以共鸣。只要找准“传统优势”与“现代需求”的结合点,让运河的“古韵”与经济的“新意”同频共振,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文/杨崇营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