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数字山东:一场静水深流的文明嬗变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山东省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悄然完成了一场数字素养的全民启蒙运动。这场变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在政策设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勾勒出数字时代新型文明形态的齐鲁样本。
数字山东的实践,首先体现在战略层面的系统思维。将数字素养提升纳入省级发展纲要,绝非简单的技术普及运动,而是对数字时代文明底座的深度重构。从5G基站的网络覆盖到政务平台的流程再造,从超算中心的算力下沉到区块链技术的田间应用,山东展现了对数字基础设施的独特理解——技术不仅要“可用”,更要“好用”;数据不仅要“流动”,更要“活化”。
在技术应用层面,山东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技术为民”导向。当物联网溯源平台让瓜农精准掌控作物生长,当智慧供热系统实现环保与民生双赢,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被赋予了人文温度。这种温度在适老化服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银发课堂”的手把手教学,到“肩并肩”诉讼服务的细节设计,数字技术被拆解成可触摸的生活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没有将数字素养局限于城市空间,而是通过“数字科普大篷车”等创新载体,将数字火种播撒到田间地头,让6万家益农信息社成为连接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对数字文明伦理的坚守。当多数地区沉迷于技术迭代的速度竞赛时,山东却将安全防线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制度防护网的严密编织,到企业数据收集的“最小必要”原则,再到公民数字免疫力的系统培育,山东构建起技术便利与安全防护的动态平衡。
数字山东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静水深流的文明嬗变。它不追求炫目的技术展示,而是致力于构建数字时代的生存哲学;不满足于数字能力的短期培训,而是着眼于文明形态的长期转型。当1400万市场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生,当八旬老人通过手机完成人生首次线上挂号,山东正在证明: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技术工具的掌握,更是文明方式的升级;不仅是发展红利的共享,更是文明基因的传承。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变革中,齐鲁大地以独特的实践智慧,为数字中国写下了充满人文精神的注脚。(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