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 山东绘就粮食安全新图景

在齐鲁大地的丰收画卷中,政策引领与科技创新正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两支重要画笔。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以“粮满仓”的丰收图景,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实践逻辑——既需要制度创新的刚性约束,也离不开科技赋能的柔性支撑,二者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粮食安全的坚固防线。

政策层面,山东通过法治化手段构建了全链条监管体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落地实施,到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的推进,政策框架的完善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政策设计不仅体现在宏观法规的制定,更渗透到微观管理环节:通过云端预警机制实现粮仓动态监测,借助产后减损技术推广降低流通损耗,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粮食安全从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形成闭环管理。

科技创新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在盐碱地改造领域,山东突破传统思维,通过“改种、改地、改机”模式,将昔日荒滩变为沃野,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拓展了耕地边界,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粮食增产的双赢路径。智慧农业的推广则让传统农田焕发新生,从手机管理千亩农田到机器人作业,科技赋能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通过精准化管理减少了资源浪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粮食安全的认知边界。它不再局限于“产量安全”的单一维度,而是将生态安全、质量安全、产业安全纳入统一框架;不再满足于“储得进、管得好”的基础要求,而是追求“储得优、用得活”的升级目标。这种系统思维体现在盐碱地改造中的生态修复,体现在智慧农业中的资源节约,更体现在全产业链中的价值挖掘。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山东的探索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启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政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力,更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实现创新突破。当法治的刚性约束与科技的柔性支撑形成合力,当传统农业的智慧积淀与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有机融合,粮食安全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也将更加充足。(文/何志远)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