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密织全生命周期幸福养老网

民生一线观察丨只为您老安好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晓菲 通讯员  张慧娟  张倩茹)晨光熹微中,任城区李营街道的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饭香,几位老人围坐一桌,边吃早餐边拉家常;午后暖阳下,南苑街道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跟着志愿者练习书法,笑声与墨香交织;夕阳西下时,金城街道的养老公寓内,医护人员正为失能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正是任城区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任城区以创新为引领,以服务为根本,以产业为支撑,初步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为老年人铺就了一条幸福养老路。

机制筑基:政策资金双护航

为破解养老难题,任城区打出“机制创新组合拳”。成立由16个部门组成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合力研究解决养老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4个方面25项养老惠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严格落实水电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5版)》,推出30项养老惠民政策措施,将福彩公益金55%以上定向投入养老领域,累计争取上级资金1500万元,通过“民办公助”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良性循环。

服务创新:从“菜单式”到“智慧化”

针对居家养老需求,全区创新推出“私人订制”服务,将38项养老服务制成“菜单”,老人通过手机即可预约助餐、护理等服务,累计完成621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300张家庭养老床位。更令人暖心的是“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模式,让12位低保失能老人免费入住区福利中心。在安全监管方面,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消防、燃气、食品安全等监督检查力度,智慧消防、“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科技手段覆盖所有养老机构,入选全省创新典型案例。

供给升级:普惠养老触手可及

走进任城区的社区,处处可见“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生动实践:25处新增社区养老设施开始运营,2处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针对失能老人,全区打造102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护理型床位3887张、占比达73.2%,15家“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全覆盖。发展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24家、占比达65%。高龄津贴发放更显人性化,2025年已为2.8万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津贴550万元,2000余位困难老人领到生活补贴96万元。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一次性奖补和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奖补激励机制,全区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率89%。全区20家养老服务机构开设济宁老年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点,定期开展课程学习、文艺汇演、才艺辅导等活动,推进“养学”结合,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建立养老机构星级评定与运营奖补资金挂钩机制,全区26家养老机构通过星级评定,实现专业化、规范化运营。

产业突围:康养高地正在崛起

在济宁颐养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为10月试运营冲刺,同时将居家适老化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重点支持范围,最高给予30%补贴。全区正以“13456”思路推进康养产业:聚焦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打响“任康养”服务品牌,打造鲁西南康养高地这一目标;坚持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3个理念;建设美好生活示范园、运河人家养老社区等4个样板工程;打造健康公寓+养老、数字服务+养老等5种融合模式;构建康养医疗、居家服务等6大平台。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涵盖高端养老社区、旅居康养目的地、康复辅具产业园的产业集群。

直面挑战:向精细化要温度

尽管成效显著,任城区仍清醒认识到不足: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待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缺乏品牌连锁运营、高品质康养综合体尚未突破。对此,下一步将启动“十五五”养老专项规划编制,出台配套设施建设细则;探索“老年父母+残障子女”共同入住模式,新增180张家庭养老床位;举办“孝老爱老”购物节,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激活养老市场。

从“保基本”到“优供给”,从“有保障”到“高品质”,任城区的养老服务改革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幸福养老网正在越织越密,为鲁西南地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养老服务新路径。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