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线观察丨潮汐“牵引”民心
——我市规范设置潮汐摊区,变“管理难点”为“城市亮点”
开栏的话
亲爱的读者:
今天,本报全新专栏——《民生一线观察》正式开栏。
民生,是我们聚焦的靶心。您的急难愁盼,我们挂在心头;您的苦乐冷暖,我们凝于笔端……
一线,是我们伸展的原点。记者将扎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医院……
观察,是我们进取的姿态。我们将努力用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传递您最真实的心声。
有事儿您说话!
本报编辑部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三餐四季,烟火人生。
夏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新世纪广场东路逐渐热闹起来。附近镇街的农户商贩们,开着载着各种时令蔬果的车辆聚集到此,把新鲜采摘的西红柿、黄瓜、茄子、韭菜等整齐地码放在车架或袋子里。一时间熙熙攘攘,叫卖声、问价声此起彼伏。太阳冉冉升起,阳光洒在市场摊位上,照亮了蔬菜的翠绿、水果的鲜艳,也照亮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无比踏实。
临近7点钟,城市的繁忙开始显现。这时,农户商贩们陆续把自己的摊位收拾得利利索索,把果皮纸屑装到垃圾袋里,些许没卖完的瓜果蔬菜被搬回车上,更重要的是,整理好自己的辛苦所得,满意而归。按时来、按时走,流动摊贩有了固定“家”,城市也按时升腾起满满烟火气。
城市管理的核心是人,让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既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民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尺。我市将潮汐摊区规划设置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紧密结合,在点位选址上优先考虑利用或联动改造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空地、社区小广场、口袋公园等潜力空间。通过一体化设计、复合化利用,在满足规范设摊需求的同时,同步提升周边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功能,变“管理难点”为“城市亮点”,实现空间资源活化、环境美化与便民利民的多赢。
目前,全市115处潮汐摊区共提供6800余个摊位,在方便商贩摆卖、解决农产品销售、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购物便利。今年1至6月份,全市占道经营群众诉求同比实现了六连降,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822件,降幅为18%,烟火气与城市文明并行,受到市民称赞。
如果说早市是早起人的“扫货胜地”,那位于浣笔泉路的摊位就显得从容许多。在这里,早点小吃、蔬菜水果、日用百货、农特产品、便民修配等高频、刚需业态一应俱全,有效解决了居民买菜难、吃早餐难、小修小补难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感,让“15分钟便民生活圈”更加充实、更有温度。记者在道路西侧的潮汐摊区临时占道管理制度牌上看到,不造成环境污染、不影响市容秩序、不影响消防安全、不影响道路交通、不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等内容清晰可见。
据了解,我市在征求周边单位、市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摊区位置和摊点数量,因地制宜安排摊区经营类别,制定具体设置方案和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各县市区推进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内页资料、台账的同时,督促县市区按照要求施划摊位边线,设置公告牌、防冲撞硬质隔离设施,结合交通流量变化,灵活控制经营时间,保证交通通行效率,减少道路拥堵,确保商贩、行人及车辆通行安全。此外,督促潮汐摊区管理单位建立摊贩信息登记备案制度,明确摊贩责任义务,签订文明经营承诺书,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摊区提供必要的垃圾清运、用水用电、消防设施等基础服务保障,体现维护市容秩序“力度”的同时,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温度”。
每个人都在为三餐而忙碌,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白天如此,夜晚亦如此。在“苏宁夜市”里,煎炸烹炒的每一种食材,都写满了人间情长。太白路苏宁广场1000余平方米自有区域打造的苏宁夜市,可供70多个摊位同时经营,形成“主力店+特色摊”互补格局,区域夜间经济活跃度显著提升,为夜间经济繁荣注入“烟火动能”。
我市将潮汐摊区作为激活城市夜间消费活力的重要载体,精准对接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规划,在重点培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文旅休闲区周边,科学布局以特色小吃、文创手作、休闲娱乐为主的潮汐摊区集群。通过业态互补、氛围营造、客流共享,有效延伸消费链条,丰富夜间消费场景,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旺、“夜经济”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