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反诈实践: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齐鲁答卷
当“AI换脸”诈骗突破亲情防线,当“虚拟货币”陷阱吞噬百姓财富,山东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反诈战役,交出了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齐鲁答卷”。这场以“技术防控+制度保障+基层治理+公众参与”为内核的立体化实践,不仅筑牢了群众财产安全的“防火墙”,更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范式。
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反诈战役的“定盘星”。山东公安机关构建的“资金拦截+号码封停+网址阻断”快速响应机制,将传统的事后追责转变为事前预防,24小时预警体系使涉诈资金拦截效率提升300%。更值得称道的是,反诈宣传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布局,从校园到社区的常态化培训,让防骗意识成为公民素养的“必修课”。这种“制度先行、教育为本”的治理思维,彰显了政府在数字时代的责任担当。
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被充分激活,构建起反诈宣传的“最后一公里”。1500个行政村驶入的“反诈大篷车”,用方言小品、情景剧等群众语言破解宣传难题;社区网格员与志愿者的“铁脚板”走访,将防诈提示送入寻常百姓家。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反诈意识从“要我防”转变为“我要防”。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安全阀门”的关键作用。子女为父母安装反诈APP的温情场景,青少年与家长共学防骗知识的互动画面,构成了数字时代亲情守护的动人图景。当安全意识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以小家护大家”的治理智慧,正是中国之治的优势所在。
这场全民反诈战役的深远意义,在于它重构了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础。当政府完善制度、社区织密网络、家庭拧紧阀门,每个人都能成为安全“防火墙”的建造者。这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不仅守护着群众的财产安全,更在重塑着数字时代的文明秩序。从城市地标到田间地头,山东反诈实践证明:当科技赋能遇上制度创新,当政府主导激发社会共治,我们就能在数字浪潮中筑起安全堤坝,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这不仅是反诈的胜利,更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智慧的生动绽放。(通讯员 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