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明白账 润泽百姓心——19载春秋济宁“民主日”让民主走进群众生活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真没想到啊,这堵了三十多年的路,在‘民主日’活动上提出来,大家伙儿一起商量,村委牵头协调,这么快就解决了。”7月5日上午,梁山县小安山镇鹅鸭厂村的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现场,村党支部书记林存法详细通报了 “断头路” 疏通的全过程。

这样的场景,当天正在济宁市各村居同步上演。作为山东省基层民主实践的创新品牌,济宁市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已走过漫长的实践历程。7月5日,全市第40个“民主日”活动如期开展,从乡村道路修缮到自来水管道改造,从路灯安装到沟渠清理,一件件民生实事在村民的参与和监督下落地见效,让“民主”二字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从 “为民做主” 到 “由民做主”

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旨在破解基层治理中决策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群众参与难的痛点。多年来,这场活动从最初的村务简单公示,逐步发展为涵盖“总结汇报、财务公开、质询应答、民主评议、事项表决”的全流程民主机制,成为党组织领导下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

2025年,我市进一步规范活动开展,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专项实施意见,县市区统一公示模板,乡镇(街道)推行“一村一策”计划,发放《活动指导手册》及明白纸69万余份。各村“两委”提前召开联席会议,聚焦党组织建设、集体经济、财务收支等核心领域,准备半年度“明白账”,并通过“敲门问暖”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万余条。

“以前村民总说‘不知道村里钱花在哪’‘说了意见也没用’,现在‘民主日’成了大家的‘说理日’‘议事日’。” 兖州区新驿镇杨营村党支部委员杨福强深有感触。在今年1月的“民主日”活动上,村民反映田间道路夜间无照明问题,经代表会议讨论,村集体迅速投入 7351元安装19套路灯,村“两委”成员和公益岗人员义务施工,4月即完工。“这路灯不光照亮了路,更照亮了咱村民的心。”村民代表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让每一项决策都“晒”在阳光下

“今年上半年,咱村筹资对四条主路拓宽,三条道路铺设沥青,栽种绿化植物,还完成了自来水管道改造和文化广场修缮……”在梁山县拳铺镇拳东村的“民主日”活动上,村党支部书记李兆同的上半年度工作报告条理清晰,村民代表们一边听一边记,遇到疑问当场举手质询。这场活动中,村“两委”不仅通报了党务、村务、财务情况,更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明细逐项说明,现场接受村民查阅。

经过多年打磨,济宁市村务公开“民主日”已形成一套规范严密的运行体系。活动中,村“两委”需先汇报半年工作成效与下步计划,村民代表可即时质询;村会计逐笔宣读财务收支,重大支出需说明背景与效果;最后由村民代表和党员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结果直接与绩效、评先挂钩。

泗水县南华村的黑虎桥修缮工程,正是这套机制的生动实践。桥梁坍塌影响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村党支部书记董波组织村“两委”实地勘察,邀请20余名群众代表座谈,形成初步方案;邀请镇水利人员指导测算,并通过“上级争取+村集体出资”筹资,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全票通过;将方案、资金明细张贴公示,监督小组全程盯控施工。6月底,拓宽桥面、增设防撞护体的黑虎桥竣工。“从提议到完工,全程透明,咱村民信得过也愿意参与。”参与监督的村民代表说。

民主实践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长期的坚持,让济宁市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从“制度创新”成长为“治理实效”,推动基层民主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动能。

在民生改善领域,一个个“急难愁盼”得到解决:梁山县水泊街道公明社区杏苑小区的坑洼主干道,因权属复杂拖了多年,在“民主日”上协商后,社区牵头5天即修缮完毕,居民王大爷感慨“再也不用怕雨天积水崴脚了”;兖州区酒仙桥街道粉店村维修了灌溉管道,保障了农田用水;金乡县王丕街道陈洼村自筹8万余元,硬化3700余米生产路、清理沟渠2800余米,惠及150余户村民的600余亩耕地……

在集体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中,“民主日”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村通过活动晒出集体资产、解读合作政策,村民提出的特色产业引进、销售渠道开拓等建议被纳入发展规划,让“潜力”变“项目”。针对人居环境、红白喜事等治理难点,活动中评选身边榜样,将移风易俗、孝亲敬老等建议固化为村规民约,让“烦心事”变“顺心事”。

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从一条路的疏通到一座桥的修缮,从一盏灯的安装到一条沟的清理,民主协商的种子已在济宁乡村深深扎根。这场持续深化的基层民主实践,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筑牢乡村善治根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