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之光照亮文脉永续之路

掌上济宁讯(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摄影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项清 杨国庆 陈硕)看似简单的木构件,不用一钉一铆,仅凭榫与卯的巧妙咬合,就能让建筑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今天上午,在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论坛会场内,一座采用榫卯技艺拼搭而成的曲阜孔庙建筑模型矗立在展厅中央,模型旁边还摆放着两座孔庙大成门五彩溜金斗栱,一件件精妙的榫卯模型生动呈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艺之美,让参会嘉宾叹为观止。

文化遗产是历史进程中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弘扬历史文化、延续传承城市文脉的瑰宝。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以其跨越2500年的文化积淀,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生生不息”的深刻内涵。

中医药文化体验

如何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和弘扬中焕发新生机?

在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办之际,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墨西哥、韩国、柬埔寨、奥地利、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意大利、伊朗等11个国家的25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以及13位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凝聚智慧。

与会学者现场交流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平衡历史守护与现代创新,通过故宫博物院百年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的活力不在于静态保存,而在于让文明基因融入当代生活——从文物修复到环保文创,从宫墙之内到‘云逛馆’之外,最终指向人类文明的共生共荣。”

斯里兰卡学者加米尼·维杰苏里亚阐释的“超越视觉的遗产观”,指明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无形的精神脉络——即塑造遗产的道德观、哲学思想及实践智慧,而非仅存于物质载体,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方法论支撑。

高端访谈

韩国学者赵熙正则以《论语》“温故知新”与“和而不同”为基,强调通过重释传统贯通历史未来,“和而不同”主张守护精神内核时灵活调适形式,避免陷入粗鄙化或形式主义陷阱。

本次论坛通过跨学科、多角度、重实践的深度对话,重申文化遗产存续关乎人类共同未来构建。通过研讨,各国专家学者以“无欲速,无见小利”的远见,秉持孔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融汇本土经验与国际范例,平衡保护与创新,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驱动包容性社会、可持续环境与共享型经济的永恒引擎。

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

论坛上还发布了《世界遗产守护人类文明的曲阜共识》。《曲阜共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价值阐释维度、融合发展路径和全球协作机制等达成共识,对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发出倡议。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识》

《曲阜共识》的发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智慧和方案。唯有在文明多样性中凝聚共识,于合作创新中共创未来,方能以文化遗产之光烛照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的文化路径。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