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的齐鲁担当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压舱石”,山东省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战略价值。其实践不仅诠释了农业大省的政治责任,更构建起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范式,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鲜活的“山东方案”。
山东的担当,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当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约束与效率瓶颈时,山东以“科技+制度”双轮驱动破局:北斗导航农机与智能烘干设备的普及,重塑了传统耕作的生产范式。这种将良种培育、机械升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使黄淮海平原的田野焕发出科技赋能的崭新活力,为全国农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
在产业链重构方面,山东展现出系统思维的战略眼光。寿光蔬菜产业的崛起,不仅破解了北方冬季“吃菜难”的历史命题,更通过光伏大棚实现“一地两用”的生态创新,将设施农业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这种跨产业融合的实践,既保障了“菜篮子”的四季充盈,又为耕地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径。当专利技术与标准体系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山东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内涵与边界。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创新带来的制度红利。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技进步同频共振,展现出政策制定者的战略定力。这种在保障主粮安全与促进多元供给间的平衡艺术,为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世纪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从“齐鲁粮仓”到“全国菜篮”,山东的实践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观察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窗口。这里不仅生产着滋养14亿人的食物,更孕育着破解全球粮食安全难题的中国智慧。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在黄河两岸深度融合,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种将产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发展逻辑,正是新时代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山东对“端稳中国饭碗”承诺的最有力诠释。(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