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济漫评丨尼山屋檐下,谁来都像回了家
尼山,这座浸润着智慧的山峦,总带着一种穿越千年的温润儒雅。石阶上斑驳的松影,是孔子弦歌不辍的余韵;林间沙沙的叶响,是杏坛论道的回音;而此刻,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脚步声,正轻轻叩响这片土地——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嘉宾们,向着同一片屋檐下汇聚。
这屋檐不高,却容得下五大洲的文明对话;这门槛不深,却能让每一双踏进来的脚步,都找到回家的踏实。
屋檐之下,文明的根须早已在土里相握
有人说,文明是隔着山海的灯,各自亮着。可光芒底下,所有文明的根须早已在土里缠绕,如血脉交融,紧紧相握。
孔子在洙泗之滨吟咏“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余音未散,爱琴海畔的苏格拉底已开始叩问“认识你自己”。两种智慧如星辰相继升起,在人类文明的天幕上遥相辉映。当非洲部落通过口述传统传递“共享资源”的生存法则;黄河流域的先民从彩陶纹饰的协作密码开始,在农耕聚落的融合中,孕育出兼容并蓄的生存智慧,最终被凝练为“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人类用不同的语言,诉说着同一个关于共生的永恒命题——就像这屋檐下的椽木,纵有曲直长短之别,却都在同一个方向里,找到了支撑苍穹的默契。
尼山古柏的年轮里,镌刻着文明对话的密码:东方的中庸之道,是长江在三峡间的九曲回环;西方的理性精神,是莱茵河向北海的矢志奔流。当泛黄的竹简与羊皮卷在灯光下交相辉映,当中医“气血经络”的整体观遇见DNA双螺旋的生命密码,我们见证:人类文明从来不是独奏,而是一部恢宏的交响诗。
从青铜鼎上的饕餮纹到量子计算机的代码,从“敬天爱人”的古老训诫到“科技向善”的现代宣言,这条智慧长河始终奔流不息。而今在尼山的屋檐下,我们以文明为舟,以对话为桨,继续书写着人类共同的故事。
推门进来的家人,怀里揣着五洲的故事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聚谈里,总流淌着不同文明相遇的温热时刻:论坛曾多次组织“共诵经典”活动,白发学者翻开《论语》,指尖落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句上时,非洲友人以自己民族的古老韵律轻轻应和——不同肤色的手同指着《论语》的同一页,不同语言的声音在“和而不同”的语音里交汇。这一刻,语言在此刻成了多余的注脚,他们在声波的共振里,触摸到了超越语义的文明体温。
拉美诗人站在孔子诞生地的石碑前,一笔一画将“有朋自远方来”译成母语写在明信片上,说要寄给故乡的孩子:“告诉他们,在东方,有人和我们一样,把朋友当作星星,一颗一颗捡进心里。”
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尼山的屋檐下,最珍贵的不是深奥的论述,而是不同文明在对视中忽然读懂彼此的默契。正如往届论坛上,一位波斯学者指着细密画里的留白说“这和你们的水墨画一样,都在说‘无声胜有声’”;玛雅的太阳历中跳动着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相似的时序。当这些文明的碎片在尼山屋檐下慢慢拼合,露出一张人类共有的面孔——就像外婆的针线篮里,丝线无论来自哪团棉絮、哪缕蚕丝,最终都要缝进同一件衣裳,暖着同一个人间。
济宁:摆开一张人类文明的茶桌
当这些文明的默契走出论坛,顺着尼山的石阶流进街巷,便成了济宁人柴米油盐里的寻常日子。
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便是最鲜活的注脚。村民把老屋改造成儒学民宿,藏在细节里的善意比匾额上的字更动人:张大爷记着住客登记时提过“血糖高”,清晨端来的玉米粥旁总会多一小碟无糖酱菜;李婶听住客要赶早班车,第二天便在灶台上温好了馒头和煮蛋,“远来是客,得像自家人般疼”。
孔孟之乡的烟火气里,藏着跨越时空的文明默契。这份默契漫过济宁的街巷,生长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生动实践——从鲁源新村村民端出的那碗无糖粥,到全国首家干部政德教育基地里的政德浸润;从“和为贵”化解邻里纠纷的市井日常,到儒学讲堂扎根民心的润物无声;从孔庙古柏的苍劲到孔子博物馆“夫子问答”的互动展陈,从孔府礼器的纹路到尼山圣境数字光影勾勒的礼乐长卷;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到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里中外友人的共鸣,再到《中华礼乐文明大系》《四书解读》《世界书院研究》等典籍架起的文明桥梁……
在这里,“文明的回家之路”既有可触可感的温度——是粥香里的“仁者爱人”,是调解室的“礼之用,和为贵”;更有向世界敞开的广度——是典籍里的智慧共鸣,是国际“朋友圈”的越画越大,让每一步传承都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世界的纽带。
文明的回家从不是复古,而是让“仁义礼智信”扎根当下,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起把屋檐修得更宽更暖
这世界的风雨,总在提醒我们屋檐的意义。当极端天气掠过不同大陆,当算法的冰冷偶尔盖过人心的温热,当误解在某些角落筑起高墙……尼山的屋檐下,正汇聚着跨越山海一同修缮的心意。
历届论坛中,“科技伦理”“数字人文”等议题持续激荡东西方智慧。东方“中庸之道”对技术边界的思考,与西方科技伦理中的“审慎原则”相互启发;儒家智慧为人工智能的价值校准提供了传统智慧,让技术进步始终锚定“以人为本”的航向。
“生态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探讨结出丰硕果实。论坛推动《月令》“顺时取物”的生态观与北欧循环经济理念对话,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共鸣,《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古老智慧,正为现代环保实践提供跨越时空的启示。
不同文明的实践智慧在此交融共生:非洲“乌班图”精神中“我因我们而存在”的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乡村治理的“共建共享”原则相互借鉴;西亚干旱地区的节水传统,为中国西北节水技术改良提供了有益参考。正如学者所言,这正是“共建人类文明工具箱”的生动注脚。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从方寸之心通向寰宇之怀;非洲“乌班图精神”里的社群联结,欧洲“公民社会”的公共情怀——原是同一颗心脏的不同脉动。在尼山,我们既不回避争论,更在共识中锚定前行的坐标:让每个文明都能在现代化浪潮中守牢根脉,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这屋檐下活得舒展而有尊严。
结语
当尼山的钟声再一次漫过石阶,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即将拉开帷幕。檐角的风铃随长风共振,桌上的茶汤蒸腾着千年未散的热气。在这里,不同肤色的手将共擎一把青铜壶,各类语言的谈笑声相续相和,与尼山松涛、汶水潮音、泗水碧波交融,激荡成穿越时空的文明交响。
来的都是客,坐下便成家人。因为我们都清楚,这屋檐下讨论的不是“你的”或“我的”,而是“我们的”——是孩子眼里不会褪色的星空,是老人唇边不会冷却的茶汤,是所有文明都能安心生长的土壤。
就像千年前孔子与弟子围坐时那样,此刻的尼山,正等着更多双手,一起把这屋檐修得更宽、更暖,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彼此的目光里,永远亮着。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之名,邀您归家。
记者: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