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绿 智达未来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文闻
在孔庙的飞檐下,在运河的桨声里,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
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文明形态的跃迁。
济宁是典型的工业大市与资源型城市,曾经这里的人们习惯于烟囱与齿轮的节奏。“变则通,通则久”——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拥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双重文化基因的济宁,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机遇,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
产业革新 多维实践
转型,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济宁的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当“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基因注入智能制造的产业链条,当运河之都的商贸基因融入智能升级,济宁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在智能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冲刺。
在煤矿领域,济宁能源将巡检机器人和机器人作业大量应用到煤矿、化工等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的生产环节,以科技投入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辰欣药业智能制造车间内,改进后的机械臂配合新的工艺技术,将“直立式软袋输液”产品装箱合格率从67%提升至99%以上,自动机械臂抓瓶成功率提升至99%以上,车间整体生产效率提高近38%。
在物流领域,龙拱港依托5G+北斗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单箱作业时间缩短40%,人员配置减少超60%,近一年保持零事故记录。港口综合效率显著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以智能革新重塑行业竞争力。
九识智能无人城配车商业化成效突出,高峰期单车运输效率提升超50%,规模化应用中运营成本降低50%以上,部分场景下成本降幅可达70%。
在嘉祥县绿油油的麦田里,无人机化身“空中医生”,实现“一键起飞作业”,盘旋、打药、施肥、巡田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利器,防治效果较传统机械防治提高20%。“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农耕图景,如今已化作“无人机巡田云作伴”的科技新篇。
教育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在邹城市孟子湖中学的智慧校园里,AI智能管理系统正实时监测着全校3000余名学生的动态,宿舍管理模块精准记录每名学生的归寝状态,防霸凌预警系统通过AI识别异常行为并自动触发警报,物联网设备实现教室温湿度、照明的智能调控……AI让学校管理更高效、更安全。
在曲阜“三孔”景区,AI导游系统借助大数据与语义分析技术,将儒家文化典籍中的经典故事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讲解内容,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游客还能通过AI换脸功能,“穿越”回古代场景,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当曲阜“三孔”的千年文脉与AI技术相遇,传统文化便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传播力。
从生产车间的机械臂到曲阜“三孔”的AI导游,从运河码头的无人集装箱到田间地头的无人机植保,济宁正在书写一部关于转型的生动史诗。这部史诗里,既有钢铁与芯片的碰撞,更有文化与科技的对话;既有产业升级的阵痛,更有文明跃迁的喜悦。当未来回望这个时代,或许会发现,在黄河流域的这片土地上,一座城市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走向。
顺势而变 乘势而上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近期,在珞石机器人十周年合作伙伴大会上,基于机器人平台技术和产品积累打造的全新一代具身智能系列新品震撼发布,以颠覆性创新技术引发全场瞩目。目前,珞石科技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也是山东唯一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名单的企业。
《孟子》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多年来,我市聚焦机器人上游零部件领域、中游整机制造领域、下游系统集成领域,已形成整机生产企业16家,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型,涉及控制器、减速器、传感器、伺服系统“三器一系统”关键零部件。部件生产与整机制造协同耦合,加速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建成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济宁分平台等3家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3 条细分产业链,打造了以邹城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为中心的“两园多点”产业集聚格局,近 5 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人才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市推动人才、项目一体招引,绘制“机器人+人工智能”全国人才和产业图谱,靶向引进机器人领域高端人才。同时,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教育链,推动高校与机器人产业双向赋能,新增储能材料技术、机器人应用等50个专业,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高标准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暨2025智创未来机器人(无人机)梦幻展,成为了济宁展示人工智能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在大会上,顶尖专家、领军企业、跨领域机器人同台竞技,让观众们亲身感受到了机器人技术的魅力。这不仅提升了济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古韵新篇 潮涌儒乡
暮色中的运河码头,老人们在石阶上纳凉,老式的收音机里正放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那些石阶,曾见证过无数船只的往来、货物的装卸,承载着这座城市作为运河重镇的辉煌过往。
济宁除了是大家熟悉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之外,更是在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特别是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济宁在高端制造领域脱颖而出,不仅有数量众多的机器人企业,更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机器人产业赋能了济宁“智能制造”。
济宁市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机器人产业正是济宁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固本培新双向赋能,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让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厚植土壤,让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做强引擎。相信随着儒家智慧与机器人新时代的交融碰撞,济宁将迸发更多灵感火花,解锁更多未来新图景。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演进中,济宁正在贡献一个独特的样本,当最古老的人文精神与最前沿的智能科技相遇,产生的不是替代与驱逐,而是另一种可能——就像运河文化曾经那样,让不同的浪潮在此交汇,然后奔涌向更开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