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创造:以硬核实力书写中国创新答卷
在“了不起的中国创造”的壮阔画卷中,山东以平实务实的姿态,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创新突破,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从激光芯片到深海钻井,从智慧港口到盐碱良田,齐鲁大地的创新实践,正以独特的“山东逻辑”重塑着中国创造的内涵。
在青岛即墨的奇瑞汽车工厂,新能源车高频次下线。这个曾以燃油车见长的基地,通过与海尔共建数字化工厂,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激增,青岛、济南“双核”驱动,带动全省形成完整产业链。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汽车产业的逆袭并非孤例:在潍柴动力,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1%的柴油机,让重型卡车油耗显著降低;在烟台万华,自主研发的MDI生产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些突破揭示着山东制造的“密码”——既要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要在新兴领域“新芽成大树”。
黄海之滨,“国信1号”养殖工船正以“船载舱养”模式耕耘深海。这艘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平台,每年可产出大量高品质鱼类。从近海养殖到深远海开发,山东海洋经济正在经历质变: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产业增加值居全国前列。更令人瞩目的是海洋科技的“硬核突破”——“蓝鲸1号”钻井平台在南海可燃冰试采中创造产气总量世界纪录,中集来福士交付的深水半潜式平台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些成就印证着山东的海洋战略:不是简单开发海洋,而是以科技重塑海洋。
山东的创新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处处彰显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干精神。从激光芯片到深海钻井,从智能工厂到盐碱良田,每一项突破都是对“卡脖子”技术的精准狙击。当某些地方还在为概念炒作争得面红耳赤时,山东早已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创新成果,构建起中国创造的“四梁八柱”。这种“闷声干大事”的品格,或许正是新时代最需要的创新气质。(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