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共建网络文明,绘就数字时代精神家园新图景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生活每个角落,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已延伸至数字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这不仅是对网络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更是对每个网络参与者的时代召唤。

网络空间,需以“清朗”涤荡“乌烟瘴气”。当10亿网民穿梭于虚拟世界,这片“草野”既可能孕育繁花,亦可能滋生荒芜。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暴力、流量造假、低俗信息等乱象,侵蚀着网络生态的根基。这些顽疾并非技术之过,而是人心之失。唯有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作风”持续整治,方能还网络以天朗气清。这既是对个体的尊重,亦是对文明的守护——毕竟,“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的空间”。

文明共建,在责任共担中凝聚向善合力。网络文明建设绝非单方之责,而是多元主体的共同使命:法治为纲,要求平台与网民严守法律底线,让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价值为魂,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内容生态,抵制低俗、传扬善美;自律为基,网民当以“慎独”之姿理性发声,不传谣、不网暴、不猎奇,以指尖微光汇聚星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各司其职,方能织就一张立体化的文明守护之网。

精神家园,在人文滋养中焕发蓬勃生机。网络文明的核心,终归于“人”。当技术奔腾向前,人文精神更需成为压舱石。从文化数字化传承瑰宝,到短视频激活非遗活力,网络为文明赓续开辟了新路径。我们当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底色,创作向上向善的内容,让青年在数字空间“涵育爱国情怀、道德情操”,使虚拟家园充盈正气与温度。

共建网络文明,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答题。当亿万网民从“最大变量”蜕变为“最大增量”,当指尖之力汇聚成塑造时代新风的洪流,这片精神家园必将成为民族复兴伟业中昂扬而温暖的基石。(文/张顺)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