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课题

数字浪潮奔涌,已非技术演进,而是生存环境的重塑。当移动支付、智慧出行、远程办公成为日常,数字素养与技能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公民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它关乎个体发展,更牵系国家竞争力——全民数字素养,正成为衡量现代化成色的关键标尺。

全民共进,需构建“需求导向”的培育生态。政策部署贵在精准施力:教育筑基:将数字思维融入全龄教育。青少年需超越“工具操作”,培养创新能力与安全伦理意识;职业群体强化数据分析与场景应用能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适老助残:硬件上开发适老化终端,软件上简化操作流程,社区中设立“数字辅导员”,以“人本温度”化解技术门槛;资源下沉:通过数字校园、终身学习平台,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让农民也能借电商拓销路、凭直播学农技。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激活“数字公民”的主体性。素养提升非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创造。当公众能安全使用数字工具、理性参与网络治理、以创新思维赋能生产生活,数字社会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超越技术培训,涵养数字思维与伦理自觉——理解算法逻辑却不被其操控,善用数据资源而恪守边界,方能在虚实交织的时代保持清醒与尊严。

数字文明的车轮不会为谁停留。政策布局已日趋完善,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动纲要》到年度工作要点,“全民共享”的路线图愈发清晰。当每个个体被赋予驾驭数字浪潮的能力,社会发展的土壤才会丰沃,数字中国的未来才会根深叶茂。素养生根,方能红利普惠——这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关乎公平与发展的时代答卷。(文/张顺)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