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以创新织密金融安全网

非法金融活动如同经济肌体上的“暗疮”,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作为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以“金融安全守护者”的担当,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精准宣传,构建起一张疏密有致的金融风险防控网,为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在数字化浪潮下,非法金融活动愈发呈现跨区域、隐蔽化特征。山东自主研发“金安工程”监测平台,整合工商、司法、税务等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对1200万家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平台上线以来,已预警高风险企业2800余家,提前化解风险隐患300余起。

针对老年人易受“高息诱惑”、青少年易陷“校园贷陷阱”的痛点,山东创新宣传模式,让金融知识“入脑入心”。在社区,“金融夜校”以情景剧、短视频揭露“养老理财”“虚拟货币”骗局;在中小学,《青少年防骗手册》成为必修课外读物,覆盖学生超200万人次。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老年人非法集资参与率下降41%,学生群体涉金融诈骗案件减少58%。

农村地区是防非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山东启动“百千万”宣教工程:组建百支宣讲团、培训千名“金融明白人”、覆盖万个行政村。在潍坊,村支书用方言大喇叭播报防骗口诀;在菏泽,金融机构将“防非课堂”搬进黄河滩区迁建社区。当金融安全意识深入田间地头,非法集资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

防范风险并非“一堵了之”,山东在严监管的同时,更注重为实体经济“活血通络”。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省级应急转贷基金2024年提供低成本资金超800亿元;在青岛,“新市民金融服务包”以正规产品挤压非法放贷空间;在济南,全国首个省级地方金融监管沙盒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安全试验区。

山东的实践证明,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需以“制度铁笼”约束风险,以“科技利剑”穿透迷雾,更需以“人文温度”守护民生。当金融安全成为全民共识,当监管智慧与创新活力同频共振,方能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这场守护之战,考验治理智慧,更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初心。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