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文明之光照亮数字原野
互联网已深度嵌入社会肌理,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场域。当指尖轻触屏幕的瞬间,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文明的塑造者。网络文明建设绝非抽象概念,它体现在每一次键盘敲击的审慎、每一段文字传播的克制、每一次观点交锋的理性之中。
文明自觉始于微末。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开放性,既赋予表达自由,也考验着人性底线。面对纷繁信息流,若人人以“旁观者”,对谣言纵容、对戾气沉默,数字家园终将沦为情绪垃圾场。反之,当快递小哥救人视频下的留言写满“平凡英雄”,当网民自发抵制低俗直播——这些微小的选择,恰是文明生长的根系。那些在争议话题中坚守事实的清醒者,在网络暴力前挺身而出的捍卫者,用点滴行动构筑起文明的堤坝。这种自觉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数字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
价值引领当破流量桎梏。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制造着认知鸿沟,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催生着审丑狂欢。破除此类困局,需要主流价值与网络表达的深度融合:既不能将网络空间简单等同于娱乐场域,也不能用刻板说教替代平等对话。当政务新媒体用方言解读惠民政策收获点赞,主流媒体当率先垂范:不标题党、不煽对立,用“网言网语”阐释核心价值观赢得共鸣,这种有温度的价值传递,正是消解对立、凝聚共识的关键。
法治护航与数字素养并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自实施以来,为网络空间划定红线。但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更在于每个网民的内化于心。青年网民主动考证信源的求真精神,银发群体识别诈骗话术的防范意识,大V拒绝流量诱惑——自律的星火方能燎原。
站在数字文明的新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清醒认知:键盘既是表达工具,也是责任之秤;屏幕既是信息窗口,也是文明镜鉴。当理性取代偏激,善意消解戾气,每个网民都能成为数字原野上的文明火种,共同照亮清朗的网络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