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山东就业答卷:以精准施策破解百万学子求职密码
当89.8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就业市场的压力测试,更是一张检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卷。2025年的山东,以一场静水深流的改革,在政策创新、服务升级、资源整合的维度上,书写了破解就业难题的“齐鲁方案”。
在顶层设计层面,山东没有止步于传统政策框架,而是构建起动态调整的“就业治理工具箱”。从《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若干措施》的22条硬核举措,到“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的阶段推进,政策工具箱里既有真金白银的激励——延续至2026年的国企增人增资政策、直达企业的一次性扩岗补助,也有技术赋能的智慧支撑——“政策计算器”让惠企政策自动匹配企业需求。这种“政策+技术”的双轮驱动,让就业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更值得关注的是供需适配机制的革新。济宁学院近三年优化8个本科专业的案例,折射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度。通过“红黄绿”亮灯提示制度,高校专业设置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当“百校访万企”“百县联百校”行动让高校书记校长带队走进企业车间,当45.01万个岗位通过243场招聘会与毕业生双向奔赴,人才供需的“最初一公里”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就业服务战场,山东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景革命”。线下招聘会变身“职引未来”嘉年华,线上平台则玩转“数智就业”,青岛的“DeepSeek+职业指导”系统用AI算法为求职者绘制能力图谱,让岗位推荐精准度突破传统阈值。这种虚实融合的服务模式,让求职不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冒险。
面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山东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救济式帮扶,而是构建起“一人一策”的成长型支持体系。从求职补贴的及时雨,到1.84万个公益性岗位的托底保障,再到“一对一”职业导师的长期陪伴,帮扶体系既有温度更具韧性。这种转变,让政策关怀从“输血”走向“造血”,帮助学子在逆境中完成能力跃迁。
站在新的起点,山东正将“数智就业”服务区从试点推向纵深,让AI算法深度融入职业规划;“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则试图在人才培养源头建立质量闭环。这些探索,为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解法。
百万学子的就业路,映射着一座省份的治理智慧。山东实践证明,当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同向发力,当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形成合力,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终将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为全国就业工作提供一份可复制的“山东样本”。(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