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帮问丨电动车改装,你怎么看?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煦)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兼具经济性、环保性与便捷性等显著优势,已发展成为城市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非法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等违规行为日益增多,不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也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与争议。
市民态度 追求效率与担忧安全并存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动自行车改装的看法。外卖骑手小李每天骑行超过10小时。“平台对送餐时间要求严格,原装车速度太慢,电池也不够用。”小李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从业者,通常会选择改装大功率电机和电池,加装保温箱等设备。据一位电动车维修店老板透露:“改装费用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解除限速最受欢迎,10分钟就能搞定。”市民王女士则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小区外面经常有改装车飙车,噪声大还危险,撞到人怎么办?”记者在对市民随机调查时发现,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改装车加剧了交通混乱,不少市民支持严查非法改装行为。
在任城区某中学门口,记者观察到不少学生骑行的电动自行车带有炫彩灯光、低音炮音响等改装部件。“之前答应孩子购买了一款战警电动车,孩子偷偷用零花钱改装,速度越快越危险。”家长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发现后虽对孩子进行了教育,但是有些零部件已经改不回来了,作为家长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电动车维修点了解到,电动车经过改装后,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而青少年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发生事故概率更高,学校周边一些维修点常向学生提供“分期改装”“以旧换新”服务,逃避监管。对此,太白湖新区某高校给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规定电动车仅可在校园环形路及以外区域行驶,对存在行驶中接打或使用手机、超载带人、非法改装、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等危险行为的,将对车辆电子标签予以吊销,禁止进入校园。
整治现场 “一次上门、全身体检”
在亿丰时代广场一家销售电动自行车的门店内,任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正手持产品合格证,逐一核对车辆的车速限制、整车质量、鞍座长度等参数。“我们根据产品合格证书上的相关信息,从整车结构、电池、充电器等三个方面进行检查,做到‘一次上门、全身体检’,把安全隐患及消费纠纷解决在初期。”任城区市场监管局亿丰市场监管所所长张宗宗向记者展示着检查情况。
根据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电动自行车须具备脚踏骑行能力,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25公里,整车质量不超过55公斤,且必须通过3C认证。然而,部分商家为迎合消费者对“更快、更远”的需求,可能会提供改装服务,如解除限速、加装电池、更换电机、改装外观等,这些操作使车辆性能远超国家标准,让“小电驴”变身“马路杀手”。
“非法改装不仅破坏车辆结构稳定性,还会增加刹车失灵、电池爆燃等风险。”张宗宗告诉记者,该部门通过“一次上门、全身体检”的监管模式,将安全隐患排查与普法宣传结合,督促商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我们在检查中,还进一步强化了政治宣讲和法律法规宣传,向商家传达落实法律法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准以及国家标准。”
交警执法 遏制“马路上的火箭”
济宁交警支队北湖新区勤务大队大队长赵广国告诉记者,太白湖新区道路条件比较好,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在此骑行改装车。根据以往事故的分析,辖区内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中,不少都与车辆非法改装有关,其中超速、刹车失灵、电池起火是主要诱因。“改装车就像‘马路上的火箭’,查处难度极大。”
据了解,因为改装多在私人维修点完成,执法取证困难,部分轻微改装(如更换轮胎)是否违法存在争议。现行法规对改装车使用者的处罚以警告、罚款为主,对于一些热衷改装电动车的年轻人而言,威慑力也有限。
对此,北湖新区勤务大队不定期开展集中整治,针对辖区非法改装、飙车炸街、乱停乱放等电摩违法行为的高发区域、重点路段和重点时段,采取设卡检查、定点执勤和流动巡查相结合的勤务模式,联勤联动,“拉网式”排查经过车辆及周边停放的电摩,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罚一起、教育一起,形成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有效预防和减少非法改装电摩引发的交通事故,净化辖区道路交通环境。
对行动中查处的未成年人,民警将一律带至派出所进行询问,且依法依规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并通知其家长前来处理,责令家长、监护人加强管教,在校学生一律通报学校,加大批评教育力度。“严查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无法根治问题,我们一直在宣传,推动公众形成‘不买不改’的自觉性。”赵广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