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浪潮”遇见志愿服务 银龄力量绽放时代华章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在孔孟之乡济宁,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志愿者”,用七年时光在社区巷陌间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他们身着红马甲,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热情,将“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治理的宏大图景。这支名为“老吾老”的志愿服务团,不仅是我市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创新实践样本。

银发力量“聚起来”

2018年6月,济宁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萌发了一个特别的构想,能否让积累数十年工作经验的退休学员们,在社会治理中继续发光发热?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济宁老年大学探索出“学员自治+党建赋能”的特色路径,让“银发力量”在红色旗帜下凝聚成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

该校创新构建“总队、系(分校)分队、班级小组、县区基层队”四级组织架构,10支系级分队吸纳1800名学员志愿者,成为服务中枢;指导7个县区老年大学建立特色队伍,形成覆盖全市70%城市社区的服务网络。泗水县老年大学“乡村儒学讲堂”每周六开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亮丽品牌;邹城市老年大学“银龄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智能技术培训,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四级网络让志愿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

“我们就像精密齿轮,每个环节都咬合紧密。”济宁老年大学职工徐梅展示着活动台账,从社区巡演到纠纷调解,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责任矩阵。这种组织化运作模式,让看似松散的老年群体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七年时间,志愿服务团累计开展活动190余场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受益群众达10余万人次,培育出“乡村儒学讲堂”“银龄讲师团”等特色项目。

爱心接力“传下去”

济宁老年大学制定《志愿服务队伍组织架构》《活动规范管理制度》等系列文件,实行活动报备制与成效评估制,确保每场服务“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涵盖志愿服务理念、专业技能、心理调适等内容。与市红十字会合作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累计培训骨干志愿者200人次;与企业联合开设月嫂职业技能培训班,首期35名志愿者已持证上岗。“以老带新”一对一指导机制,让服务经验实现“传帮带”无缝衔接。如此一来,志愿者不仅有热情,更有专业能力应对各类服务需求。‌

此外,该校还引入“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低龄健康志愿者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时长可兑换同等服务或生活物品。这一机制既解决了高龄老人的照护难题,又让低龄老人的付出得到认可,形成“今天我帮你,明天有人帮我”的良性循环。志愿服务时长成为激励表扬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学员的参与热情。

志愿服务“活起来”

每到开学季,“红马甲迎新”便成为校园名片,志愿者每年为超5000名新生提供报名引导、教室导航等服务;“健康驿站”每日安排医护志愿者值班,累计建立健康档案5000余份,随队保障外出活动200余场,被学员称为校园里的“白衣守护者”。这些贴心服务让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温暖的精神家园。

“银龄讲师团”还选派52名优秀学员志愿者担任社区老年学堂公益讲师,课程涵盖书法、声乐、养生等12类。截至2025年,该项目实现主城区90家养老机构全覆盖,累计授课超3000课时。

在任城区南苑社区,64岁的王建华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老年活动室。作为“银龄讲师团”成员,她的声乐课总是一座难求。“退休之后的生活,总要自己找点乐子。王老师非常专业,而且教课的方法通俗易懂,我们一学就会。现在没事儿我也喜欢录两首歌来听听,心情也会好很多。”学员李大爷道出了服务团“助老为老”的服务理念。

文化惠民始终是服务团的金字招牌。七年来,这支银发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慰问演出190余场,足迹遍及光荣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及偏远乡村。2018年至2019年,200名志愿者为千余名老兵送上红色主题演出;2024年“情系养老院 爱洒夕阳红”巡演覆盖49家机构,联动医疗机构开展孤独症关爱等专项活动100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在第八届济宁牡丹文化旅游节上,志愿服务团专场演出吸引超2万名游客,为文旅融合注入“银发活力”。舞台上,他们是神采飞扬的表演者;舞台下,他们是传递大爱的使者。

城市温度“看得见”

为响应“银龄助力社区治理”行动,志愿服务队组织退休干部学员担任“社区七大员”。鱼台县观鱼社区“邻里纠纷调解员”年均化解矛盾80余起;任城区“文明出行劝导员”在早晚高峰驻守路口,助力打造“零闯红灯社区”。与服务团合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发现,经过系统培训的老年志愿者展现出独特的服务优势,“他们的人生阅历本身就是宝贵资源,在调解家庭矛盾、疏导青少年心理问题时更具亲和力”。

据统计,全市老年志愿者年均参与社区治理活动超800场次,他们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群众工作经验,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和“润滑剂”。

品牌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美誉度。与140多家单位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积极引进企业捐赠,形成“政府引导、学校搭台、社会参与”的模式。从文艺演出的舞台设备到智能培训的教学器材,社会力量的加入让志愿服务如虎添翼,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夕阳工程亦是朝阳事业‌

七载耕耘,“老吾老”志愿服务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周边地市老年大学纷纷慕名前来取经,济宁的“银发治理”经验正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但更珍贵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印记——独居老人窗前的笑语、留守儿童眼中的星光和社区广场流转的歌声。

“老龄化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宝库。”济宁老年大学校长崔德路的话掷地有声。当“银发浪潮”遇见志愿服务,济宁的探索证明,只要搭建好舞台,每个老年人都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年龄从不是奉献的阻碍,银发亦能成为文明的标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征程中,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彩篇章。这支不断壮大的银龄队伍,正用永不褪色的初心,书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夕阳虽晚光芒万丈”的时代新篇。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