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齐鲁大地沐新风:从“山东好人”现象看精神文明建设的厚土深耕
在齐鲁大地的道德星空中,一颗颗“山东好人”的璀璨星辰正汇聚成耀眼的银河。从2012年启动的“山东好人”评选活动,已历经十三载春秋。这场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的道德实践,不仅让“山东好人”的品牌愈发闪亮,更在齐鲁大地勾勒出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
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山东自古便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孔子“仁者爱人”的哲学思辨,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实践智慧,齐鲁文化中的道德基因始终在血脉中流淌。在临沂市兰山区,77岁的“爱心奶奶”李爱萍用2万小时志愿服务诠释“仁者爱人”;在日照市五莲县,普通农妇高彩艳20年如一日照料患病公公与独居姨妈,将“孝悌之道”融入日常。这些平凡身影的善行义举,恰似千年文脉在当代的生动注脚,印证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
山东构建起“村居-镇街-县区-市-省”五级联动的评选机制,形成“发现好人、评选好人、宣传好人、关爱好人”的完整闭环。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道德模范与建设者共话城市发展;在沂源县,护林员董京山19年守护山林,将敬业奉献镌刻在青山绿水间。更值得称道的是,活动将评选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通过设立“好人广场”“好人街”等载体,让道德模范从“档案库”走进现实生活。
当“山东好人”的评选机制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道德建设的乘数效应充分显现。荣成市供电员工孙涛在孤岛坚守20年,带动村民组建志愿服务队;临沂市设立“好人基金”,让德者有得成为社会共识。如今,全省通过健康体检、节日慰问等举措,构建起“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这种双向奔赴的道德互动,正如网友所言:“追着光,自己也会成为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山东好人”评选活动已超越单纯的道德评选,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精神风貌的窗口。这种源自民间的道德自觉,恰似黄河之水奔涌不息,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必将激励更多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道德篇章。(文/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