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五一”山东乡村婚俗见闻
要说咱们山东现在结婚的风气,那真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就拿今年“五一”假期来说吧,有幸参加了一场老家乡村喜事,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夸两句。
搁以前,哪家结婚不得提前半个月折腾?婚车得要八辆十辆的,还得是清一色黑轿车,浩浩荡荡跟演电影似的。现在可好了,这场“五一”婚礼就用了六辆普通小车,头车还是借的亲戚的SUV,车头扎朵大红花,照样喜庆!新娘子下车时,村里组织的“文明迎亲队”早就在门口候着了,敲锣打鼓扭秧歌,热闹劲儿一点儿不比放鞭炮差。最让我意外的是,新人进门先给爹妈鞠躬敬茶,然后手拉手去村东头“喜事林”种了两棵石榴树。这树苗寓意着“多子多福、绿色生活”,可比摆那些塑料花强多了!
听说新娘本来是想在大酒店办场西式婚礼,结果被爸妈硬劝回来了。他们去了村里刚建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婚礼堂”!礼堂是免费提供的,红毯、气球、背景墙都布置好了,还有志愿者帮忙主持仪式。最让我开眼的是,新人宣誓环节不是对着牧师,而是对着投影屏上的《朱子家训》!老李头乐得合不拢嘴:“这要搁以前,没有二十万下不来,现在花了不到三万,连婚纱照都包含在内了!”
看着这些新事新办,我这心里真是敞亮。以前办喜事跟打仗似的,主家累,亲戚也累。现在好了,政府给搭台子,志愿者来帮忙,既省了钱,又有了纪念意义。就像村支书说的:“移风易俗不是不讲人情,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情用在心坎里!”这话在理!
山东农村的婚俗转型,不仅是一场“节俭运动”,更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重新诠释。通过简化流程、融合文化、控制成本,婚礼回归“庆祝爱情与家庭”的本质,既减轻了经济压力,又强化了村民联结。这种“新事新办”的实践,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也印证了:真正的传统,永远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生机。(通讯员 何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