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之都——济宁
元明清中央派驻济宁水司衙门考略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怎样解决南粮北调、南货北运,以满足朝廷和士民之需,是三朝面临需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自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一统江淮漕运”,为解决泗水至济水运输。二十年又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开凿任城至安民山漕渠,南北大运河初具雏形。以后历经三朝不断开挖、修建,逐渐完善、通畅,成为三朝南北经济大动脉,使用时间长达七百余年。为确保运河通航,三朝均由中央派出高规格、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最高达到正一品。当时治河治运,是国家头等大事,而治运、治黄又紧密相联。要确保运道畅通,必须保证黄河不泛滥,以免东冲运道。而治运,使之畅通,还必须保证运河水源,有水才能行船。为此,历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管理机构。当时治黄保运,山东段,尤其济宁段是重中之重。也正因为如此,元、明两朝不断派出高官到济宁,开府设衙,督漕督运。到明朝后期,一些漕运管理机构,逐渐固定下来并常驻济宁。清初顺治年间,朝廷更明令治黄治运总督均常驻济宁。加上其附属机构,当时济宁水司衙门多达十几个,人称当时的济宁“衙门林立”。济宁堪称“运河之都”。
当时济宁由于众多的水司衙门,大批官员、军队及其眷属的进驻,所需物资激增,带动了商业、手工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区人口也急剧增加。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明万历三十七年济宁人口(不含金、嘉、鱼)为52038丁(含济宁郊区)。由此推断当时济宁城区及郊区人口在10万口左右。到了清道光六年猛增至400239人(《济宁中区志》将道光六年人口数,误作道光二十年人口数,少了10万口,误)。除去济宁四乡各铺人口,市区人口估计在20万人以上(当时鱼台约18万人,金乡约22万人,嘉祥约10万人,估计当时的市郊区不会超过25万人。),这在当时的全国城市中,也是数得上的重要都会。那时济宁运河及码头运货、运粮船,船头咬着船尾,帆樯林立,是江北一大货物集散地。清末运河废弃,至民国因运河废弃和其它原因济宁城区人口到1949年,竟降到不足10万人。河院的开府及废止,当是济宁城市兴衰和人口升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下面,以清代为基点,兼及元明两朝,将朝廷派驻济宁水司衙门简介如下:
一、河运行政管理机构
1、河院:又称总河部院,总督河院署。由朝廷钦命署理。凡大学士受命,或总督带尚书衔者,皆为正一品。除此,为正二品。它的职能是负责管理协调治黄治运的一个部院级的中央直属机构,是京都外最高最大的一个衙门。总督为河运最高行政管理长官负责整个南北大运河的管理。元、明两朝和清朝名称不尽同,职能一直未有多大的变化。
元朝:元代称都水监、行都水监、总治河防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大元一统天下,即行江淮漕运事,二十年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开凿任城至安民山漕渠,此后接连数十年,不断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始成。大德七年由都水监专管漕运,都水太监马之贞首任,驻任城,开孟阳泊闸;延祐四年都水太监阔开修金口坝;至正六年立山东河南都水监,十一年以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秩二品。其中济宁都水监,为济宁有固定中央派出机构之始。
明朝:明代称总理河道、总理河道军门、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督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职称。开府济宁。北至顺天府南至江淮四省司、道、府、县,皆受其节制。
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出任总理河道开府济宁。采纳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引五河之水济运,确保运河畅通,建南旺分水工程。正德六年武兴初任总漕都督兼管河道。弘治八年,河道一分为三,即河北、山东、江南三节分管之;嘉靖二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坐镇济宁,山东、河南、直隶三省巡抚皆受其节制。明代任此职的还有胡缵宗、潘季训、章拯、李如圭、刘天和、舒应龙、李化龙等等,详略。曲阜、济宁、邹县有他们的碑刻、匾、联诗作,多为任河院总督驻济宁时所作。
清朝:顺治元年设总河部院,钦命署理,设河道总督驻济宁。第一任为杨方兴。康熙十六年靳辅任,食一品俸。因河决夺淮,为治理黄河入海口,总督府曾移驻清江浦,后复回驻济宁。康熙三十九年张鹏翮任。四十四年山东河道交山东巡抚料理,雍正七年分河道为三,山东河道总督仍驻济宁,仍辖河南河道兼治黄河。十三年白锺山任总督。道光十一年林则徐任,光绪六年曾国荃任,十五年吴大徵任(由广东巡抚调任),二十二年任道熔任(由山东巡抚调任)。其它略。
河院衙门:元代此职司无定处,明宋礼始建於济宁,经明清两代续建,最后形成规模,有大门,大门内有正堂六楹,二门,二门内有后堂六楹,三门,三门内为部院内宅。左为“帝咨楼”,杨方兴,改称“雅歌楼”。又东为乐圃,西为射圃。射圃原属州学,康熙初年卢崇峻圈入署内。大门外有二坊,左曰:砥柱中原。右为:转漕上国。院署具体位于济宁市院门口街西北隅。北至总后街,东至古槐路,西至云路街。清道光《济宁直隶州志》载:此处为元济宁路总管府旧址,不确。元济宁路总管府在今北菜市位置,至今仍有总府后街可证。总河院署清末废弃,后为日本侵华时大部毁坏,碑版多数佚失。
2、总河副署:带原职巡视,为总督河院的副职。随总河而驻。职责是巡视河道,工程相度,董役及向部院建议等差巡事宜。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张楷首任此职,称都水丞,二十一年马之贞任,二十七年后,每岁委官佩分监印巡督。
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任,开塌场口和任城通城运河。九年命御史二人监开河,景太二年裁巡河御史,由巡盐御史兼,隆庆元年始设巡漕御史兼管。
清朝:初为钦差,负责运河查勘、巡视、督工、看议,称副总河,协办河务。顺治十三年侯于唐任,康熙二十七年张玉书任,康熙六十一年张鹏翮任,雍正二年始称此职为副总河。初任为嵇曾筠。四年明确副总河兼管山东及河南接垠河务。乾隆元年副总河署移驻徐州,二年副总河撤回,仍驻济宁。清末废止。
副总河署或附于总河,或赁民房开衙,因失于记载,已不能确指。
3、运河道署:道机构设置从明开始,大於地方上的知府之职,为正四品。运河道是治运分理机构。济宁运河道署负责山东运河管理。
元代为治黄治运分理机构,称少监,分监,都漕营运司,河防提举司,都水判官等。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始置汶、泗都漕运使司,马之贞首任。二十年设立都漕运司,二十六年罢,又立会通、汶、泗提举司,以职河渠事。二十九年马之贞任提举,至正三十二年始设行都水判官。
明代称布政司参政,参议,按察副司,佥事等,宣德元年以山东参政副使管河漕闸座等事宜,三年袁文华任,天顺二年以河南副使一员正理济宁以北河道,成化七年朝廷更明确,自德州至济宁河道属山东按察副使管理,弘治三年,命山东劝农参政兼河道。正德六年设使一人专管河道,万历三年钦定管河,司运为常设机构,驻济宁。万历二十二年无锡人龚勉始任山东副使兼济宁运河道。
清称济宁运河道、东兖巡道、兖宁道、兖东道、通省运河兵备道,简称运河道。顺治元年设济宁运河道驻济宁,管南河。兖东道驻张秋,管北河。康熙五年,裁兖东道,六年裁济宁道,旋即恢复,十五年令济宁道兼分巡。十七年将兖东道所并,夏镇滕、峄河道闸座尽归济宁道管理。时叶方恒任。五十七年归并东兖道改衔兖宁道。雍正八年又改为分巡漕东河道,十二年改为山东通省运河督理。乾隆元年加兵备衔,换给关防。嘉庆五年黄易任此职。称为山东通省运河兵备道。
运河道署衙门在河院南,道门口西北隅,即今济宁二中地,原为济宁卫署,康熙九年改为运河道署,而移济宁卫于察院街。十一年岳登科重修旧署。
运河道署衙门正堂六楹,前有抱厦如堂,后有数德堂四楹,左为客厅,右为书吏房,又东为书轩,后为署眷内宅。堂两侧为皂隶,门子房。前为仪门,门东为寅宾馆,门西为衙神,土地祠。康熙四十四年御书“布泽安流”匾悬于大堂额上。又颜曰:“鉴民如水”,姚立德题。运河道署残余房屋近年二中扩建楼房才拆除。仅留下碑刻两通。
4、运河道同知衙门:运河同知为运河道丞付之职。元代始称分监、少监、都漕运司、河防提举司、都水判官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郑彬首任此职,二十三年马之贞任。
明朝称分司,为当时七大分司之一,七大分司为:宁阳、济宁、南旺、北河、夏镇、临清、沽头等。宣德元年设立济宁管闸主事,寻罢,正统四十四年,裁宁阳分司(因为引汶济运,元代分水在宁阳,所以设分司)九年复设,成化七年,通州至德州,济宁至瓜、仪二州各设郎中分理,成化二十二年移夏镇分司于济宁。清:济宁分司,乾隆三十九年章辂任,乾隆五十一年,黄易任此职,在职中发掘武氏祠画像石。其秩高于知州,而低于知府。
清代运河同知衙门,职司同于明代。
运河同知衙门,位于州县衙西南,今称厅门口街。衙宅为明隆庆三年建,此前此处为曾子书院,后为颐真宫,也称过正学书院。该署正堂四楹,东为客厅,西为吏房,后为署眷住宅。再西为三桧堂,老桧三株“数千年物也”。其后为委蛇阁,清代麻城王有容建,东西为书吏房。仪门东为寅宾馆,西为土地祠。前为大门,大门前牌坊曰:三省,为曾子书院旧物,翟凌云题。东牌坊曰:符分望国,西坊曰:饷传神京。
5、泉河通判署:明代称管河泉闸工部分司,专司泉河闸务。清顺治元年设七河通判署,其中泉河通判驻济宁。其衙署在运河厅署后。乾隆三十八年通判万年瑚,进行扩建。厅前坊曰:“功分转运,任重虞衡”。大堂匾曰:“敬信”,均为嘉庆二年古吴顾礼琥题。
6、巡漕使院:清始设,开衙南池,现称王母阁附近,后迁草桥口,赁民房。沈廷芳有南池使院诗。载《济宁直隶州志》。
7、工部分司:明设,在普济堂,济宁南城打绳巷南。
8、管河州判署:为州一级政府协调河运事务的机构,在州署东夹道东,州同知署南邻。管河府县衙门亦在济宁,管河同知在曹县,负责协调河南河务。
9、济宁分司:明代始设,在南门外东向,成化五年主事毕瑜改南向。前有坊曰:“转漕要会”、东坊曰:“节宣国脉"、西坊曰:"飞挽京储”。衙前坊额后改为:东坊曰:“国赋通津”,前坊正面为:都水行台,背为:砥柱中流。专司运河济宁段河务。
10、治水行台:明设,在城西,明李如圭有《治水行台记》一文。确切地址已难稽。
此外尚有管理节制水流,保证通航的还有,闸、坝、斗门、月河,各设官专职管理。山东运河共53闸济宁地段约21闸,每闸设闸官一人,闸丁二人。为保证水源,沿山勘泉,山东运河共478泉,其中由汶入运者244泉,泗河白马河由鲁桥入运者128泉,光府河入运21泉,独山等入运者46泉,其它39泉,每泉设泉官1人,规定:不准灌田,人畜不得饮。泉官和闸丁年俸银相同,白银11两。另外斗门、桥、涵、坝皆有专人管理。例如:戴村坝、兖州金口坝、济宁杨家坝,皆有专职管理。
二、河运军事机构
为保证航运安全,元明清三朝设立了相应的军事机构,其最高军事长官亦驻济宁。
1、河标中军副将署:为军职衙门,中军系各标的主帅,河标中军副将辖各绿营兵,亦为主帅,属河院总督,从二品,其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掌管催调,护送粮船。清初始设,又称中军协、镇署。康熙三十八年,左都督王允昌有题名碑记。嘉庆二十二年署中添建中营箭厅。道光十年修葺大堂,抱厦,副将惠泉亦有碑记其事。
副将署具体地点在今东门里路北。
中军副将署下辖各营。营有营署。计有左营参将署,右营游击署,中营都司署,右营守备署,左营守备署。其衙署均在东门大街路北。
2、济宁卫署:本明指挥使署,原有明嘉靖十四年指挥使题名碑一通。明制一郡设所,连郡设卫,每卫兵丁满额5600人,卫署下辖千总、把总等。济宁卫署乾隆二十八年守备王公谟重修,亦有碑记。道光六年守备张梦熊重修。其衙署在东门内,原察院旧署。今名卫间街,即济宁卫之间的街,讹为卫监街,误。
3、临清卫署:明清设卫,凡重要码头,边防要地均为一地一卫,平时屯田,有事听调。例如:天津、烟台、威海、成山、灵山等。而济宁竟有两个卫,拥军11200名。加上河标各营,当时济宁城区驻军,约2万人。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除济宁卫外,还有临清卫。临清卫原开衙临清,清顺治初年,钦命移驻济宁。临清卫衙址,在今济宁临清卫街。
济宁周围,村名多营屯,追其源皆两卫屯田处。还有养马场,其中仅南旺分水龙王庙一地,乾、嘉年间存养仍有137匹。济宁马场湖、马踏湖,亦因河标各营及两卫屯田养马而得名。(此文首发于2000年10月29日《济宁日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