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区绘就幸福底色
■通讯员 仇婷婷
“我们社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以前给孩子报书法班,现在直接在社区就能学,社区还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传统文化,也会带着孩子们做手工。”日前,在梁山县幸福街社区参加活动的居民王大姐感慨道。
近年来,梁山县聚焦社区实际,围绕居民“所想、所思、所盼”,统筹整合各类组织、群体资源力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打造“良善有礼”文化社区,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阵地建设,搭建文化社区服务“新桥梁”
创新思路,多元服务。汇聚各方力量,统筹协调社区单位多元主体,充分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之家、红帆驿站等阵地作用,盘活区域资源,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社区流动图书馆、城乡书房等公共文化场所,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居民提供更开放、更专业、更多元的文化互动场所,满足全时段、生活化的居民需求。
汇集力量,个性服务。引入联建单位、公益企业,组建“聚民议事厅”“爱心缝纫室”“非遗小屋”“道德讲堂”“爱心食堂”等集宣传、教育、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社区功能区。借助社区阵地建立文化基地,与文联、党校、老年大学、法院等联合教学,分类推出个性化服务,将社区功能与精准服务深入交融,激发起共建共治共享活力。
升级队伍,拓展服务。联合组建社区服务队伍,积极引导公益岗、社工、网格员、志愿者、“五老”人员、退休党员、技术能手以及热心群众等,成立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队伍。对接社会团体,积极联系辖区内蓝天救援队、文艺志愿者协会、大义社工等17个社会志愿组织,给居民提供常态化、互助化、多元化公益服务。
◆优化品牌打造,探索文化社区发展“新样板”
搭建平台,打造品牌。以社区为平台,围绕“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设施场地供给,高标准打造了“金牌服务”“壹家益”“益路崇行”“红板凳”“聚议听”“青心聚”“文昌讲堂”等21个文化社区,实现文化社区全覆盖。
整合资源,延伸阵地。在不断扩展提升社区室内文化阵地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社区阵地向超市、商圈、公园、景区等人群密集处延伸,通过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打造了文化墙和宣传栏,构建起“室内+户外”多点位文化服务空间。
社区自治,探索发展。先后组建“七彩青翼”“幸福‘知’生”等16个文化社区社会组织,不断拓宽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引导社区老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等从“我要说”到“我要做”,从“自己做”到“一起做”,从“社区事务大家说”到“社区决策大家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人在邻里走、事在邻里办、忧在邻里解”。
◆细化活动实施,激发文化社区建设“新动能”
围绕主题,打造特色。梁山县文化社区按照“一月一主题”,根据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选好找准服务居民结合点,精心准备“服务大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敲门行动”、问卷调查、便民微信服务群等多渠道收集群众“微心愿”,建立群众需求清单,梳理社区资源,设置多个贴近群众需求的服务项目,真正实现了居民有需求、社区有响应、服务有成效,素质有提高。
聚焦需求,多元体验。把党的创新理论、法规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作为文化社区讲学重要内容。贴近生活需求,开展普惠化活动。围绕青少年群体持续开展“雏鹰课堂”“心理健康”等活动。围绕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就业、应急等帮助。围绕中老年群体提供智慧助老、医疗保健、养生健康、防诈防骗等课程。
丰富载体,激发活力。聚力打造“1+N”社区教育矩阵,常态化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崇尚节约、亲子阅读、文化艺术培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与生活品质。另外,文化社区结合美德健康新生活,以道德积分为连接点,动员辖区内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把文化社区作为链接资源的平台,不断激发文化社区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