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操场上 到阳光下

15分钟!快乐加倍


掌上济宁讯(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艳茹  李姣)3月11日14:50,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奔向操场。

“在古代,投壶是投箭入壶的简称,是投者在一定距离以外,宾主按先后顺序把箭投向壶中并通过计‘筹’来判定胜负的一种游戏活动。通过大课间的投壶游戏,不仅锻炼了我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知识。”该校五年级五班学生李奕琛说。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首创六艺课间体系,通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重构,将15分钟课间打造成集运动、文化、社交于一体的成长空间。“我们确保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保障课间活动不间断,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的完美共振,让每个课间都成为滋养少年君子的育人场域。”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工会主席孔慧源告诉记者。


3分钟整队、10分钟活动、2分钟收心



“新学期开始,从触目可及的甲骨文地贴、礼仪歌标语到投壶器材,都让我们感受到校园的活力与变化。在课间活动中,我最喜欢花样绳操,这项运动具有舞蹈一般的美感,非常适合女孩,也让我和伙伴们有了更多话题。”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五班学生唐义舒说。

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市教育局在我市部分中小学校试点开展课间15分钟探索。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按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发育特点,为一二年级学生设计了跳房子、数独接力赛、迷宫突围等游戏,在跳跃、推理、解谜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与运算能力;为三四五年级学生设计了花样绳操、球类障碍赛等项目,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精神。

“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操场上尽情舒展筋骨,练习武术操、球类、绳类等趣味活动。雨天时,礼仪操、甲骨文摹写、数独挑战、迷宫突围、沙包投掷、投壶等室内活动同样精彩纷呈。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在课间得到充分放松,还在快乐中收获成长。”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九班学生邵锐泽说。

孔慧源向记者介绍,学校采用了“3+10+2”分段模式,即3分钟安全整队、10分钟多元活动、2分钟收心准备,确保时间分配合理,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学校还推出了器材漂流计划,将折叠绳梯、软飞盘、投壶等传统器材在班级和年级之间轮换使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发展兴趣特长,更为他们创造了释放压力、享受童年的机会。最近孩子放学后总会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课间的趣事,比如投壶游戏的技巧、花样绳操的新动作。我还特意在家和孩子一起练习、互相切磋。”家长王女士说。


融入传统文化  首创六艺课间体系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以“融”为核心,创新转化传统文化基因,尤其是在每日15分钟的精心规划里,传统六艺与现代课间深度交融,持续浸润着校园生活。“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延展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学生们在千字文和武术操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在甲骨文摹写和古诗词诵读中体会文字的韵味,在数学迷宫游戏里用脚步探索几何的奥妙,在‘重走长征路’团队接力赛中体验协作互助的快乐。”孔慧源说。

记者了解到,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利用楼道互动、传统游戏角、AI科技体验区、集体活动区、艺术展示廊和团体竞赛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该校还开发了《新六艺活动方案》手册,实行“1+N”活动套餐,即每天1项集体项目加自选特色活动,畅通课间课程研发流程。推行“君子成长币”,记录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表现,并设立“六艺传承达人”勋章,每月评选传统文化传承之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体育锻炼意识。

当传统六艺邂逅现代教育,校园活力被瞬间点燃。如今,学生上下楼梯井然有序,集合速度大幅提升,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课间,学生们欢快地唱诵礼仪歌,在悠扬旋律里领悟礼仪规范,深情吟诵古诗词,在经典韵味中汲取文化养分,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孔慧源告诉记者:“学校将持续深化‘新六艺’课间模式研究,计划开发AR传统游戏体验课程,建立课间活动大数据线上监测平台,举办六艺课间文化节,让每个课间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微型课堂、身心发展的活力磁场、教育创新的实验空间,培养‘行有君子风,心有济世志’的新时代少年。”

“通过开展课间15分钟改革,让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点赞
我来说两句
发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